张晨玩音乐时生活照。
苏晓彤在《黑处有什么》中出演女一号。
苏晓彤日常自拍。
张晨在《八月》中饰演张小雷的父亲。
当人们议论“小鲜肉演技差”“片酬过高不专业”的时候,但另一群表演者,他们没接受过专业的表演训练,演的电影票房通常不好,片酬很低甚至没有,但看过他们参演的影片的人,却没有人认为他们的演技不好,甚至会发现,他们比当今市场上“专业演员”显得更专业。
笔者采访了即将上映的影片《八月》以及去年的文艺佳作《黑处有什么》的“非职业”主演:张晨和苏晓彤,以及各片的导演及工作人员。笔者与他们一起探讨了非职业演员的生存现状,他们对首次参与电影的感受和体验。
张晨 年龄:41岁 职业:自由音乐人 参演:《八月》
《八月》的特殊超越普通电影
作为一部电影,《八月》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使用的全部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为这部电影注入了生活的气息。而为了这部电影的宣传,这些非职业演员也不得不遵照商业流程,为影片跑路演、出席发布会、接受采访。身为音乐人,张晨几乎没有固定要做的工作,日常就是接送孩子、陪陪家人、做做饭,闲暇的时间就利用起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绘画练琴,陶冶情操。所以拍电影并不会打扰到他的生活,于他,不过是另一件让日子过得更丰满的新鲜事。笔者采访了本片的主演张晨(片中饰演张小雷的父亲),听他从一个非职业演员的角度来解读电影,解读表演。
为什么会拍电影?
和导演是玩音乐的朋友
《八月》的主演张晨是一位做音乐的自由职业者,导演张大磊介绍:“张晨是呼和浩特最早一批组建乐队、玩音乐的。一开始我是听他的演出,然后才自己参与到摇滚乐当中。”这都是在张大磊去俄罗斯学电影之前的事情了。学成回来之后,张大磊也通过一些微电影来磨练自己的执导能力,张晨就曾经在其微电影中扮演一位警察。朋友的情谊和合作的默契让张大磊在筹备长片处女作的时候,首先就想到了张晨,张晨回忆说:“2011年的时候他给我看了第一版的剧本,我个人特别喜欢,我可能是最早定下来的演员。”
《八月》这部电影本身也比较特殊。“如果拍《长城》这类大片肯定就要用专业演员才能实现。因为他们要塑造别人,不是自己,需要方法和惯性。但《八月》当中每个人所做的都没有超出日常生活,所以我也希望用本身就很普通的演员。”导演张大磊在表演和整部影片中寻求一种自然,“而且都是我的朋友和家人,姥爷是我的四姥爷,是我姥爷的弟弟;姥姥是演母亲的郭燕芸的大姨;演三哥父亲的是我们制片人张建的大舅。”
怎样磨练演技?
最难的还是准确
非职业演员面对镜头第一个要攻破的,就是想象。
“之前想象自己做演员的时候,会很强调那种表演,我要跟一个普通的非演员区分开来。当我成为一个演员的时候,我要很刻意地去表演。放大自己,做戏。”《八月》是一部生活化的电影,并不需要太强调表演,所以张晨他们也不需要过多地让自己变得像演员,而是需要还原生活的常态,“我到后来逐渐进入状态之后,我能做到最好的就是忘掉设备、忘掉摄影机、忘掉周边工作人员的存在。”
跨过想象和现实的鸿沟之后,张晨发现最难的还是准确:“职业演员在完全没有反应的情况下也能知道自己的表情、状态、眼神出来大概是什么样子,但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和别人看到的可能就完全是两个样子。我在家准备某场戏的时候,会架起机器,模拟某个场景,一个人在家"假演"。这只能作为一种练习,到了片场真正拍摄的时候,这个也未必是导演想要的状态。”
到了片场,就要看导演调教演员的水平了。张大磊回忆:“大部分都还算顺利,一场戏差不多拍两三条。”有时,张大磊也会给演员一些自我发挥的空间:“这个你来感觉一下,有没有自己的想法。”唯一的原则就是——— 准确地重现生活。
拍完后对电影理解的变化?
看的次数越多,越忽略了自己
《八月》拍完之后,张晨对电影的看法被颠覆了:“我老说,拍这个片子是从里向外,之前是从外向里,这两个角度完全不一样。拍完之后会有意无意地思考一些东西,做观众的时候可不用想那么多,欣赏就行了,你愿意看懂多少就看懂多少。但你做电影的时候就不得不想,需要思考如何更准确地完成一些作品,在一个电影里把你自己的位置找对。”
拍电影是一次特殊的体验,拍《八月》的特殊之处则超越了普通电影,因为那都是演员们曾经历的过去:“因为我们年龄差距都在七八年之内,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都十几岁,对那个年代都熟悉。如果让生于80年代的人演60年代的故事,就只能完全凭资料。90年代大家多少会有印象。”
现在对于他来说,看电影时的体验与从前也不尽相同了:“这片子我看了5遍,看的次数越多,越忽略了自己在里面的表演,这个电影在我的视线里就变成了一个整体。第一次看的时候很关注自己的表演,每次看到我的戏份都会从整体的感觉里跳出来。逐渐往后看的时候,就回到一个整体了,不太关注自己的表演了。关注整体,甚至想在100多分钟里融到那个年代,那个画面里。”
苏晓彤 年龄:18岁
职业:学生 参演:《黑处有什么》
代替导演完成她的时代回忆
2016年,王一淳导演的电影《黑处有什么》获得第九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导演奖,同时入围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编剧及最佳女演员奖(苏晓彤)。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中原飞机厂家属区内发生的一连串命案,以及一个少女初长成的回忆。作为导演王一淳的首部长片,因为经费和经验的问题,她选用了大量更贴合角色本身的非职业演员出演,特别是女主角苏晓彤,在拍摄电影《黑处有什么》时,还未满18岁,但是她自然而青涩的演出,却几乎完美地再现了那个年代,一个少女懵懂而又略带一些叛逆的心态。
为什么会拍电影?
请病假去了片场
在采访中,导演王一淳总是不时透露出与这些非职业演员合作时的快乐时光,印象特别深的是她专门让学校老师推荐了一帮平时最调皮捣蛋、浑不吝的(学生),平时的小霸王刚开始面对镜头会收着一点,时间长了就原形毕露,“他们完全不是在演,和我们上学的时候学生的状态差不多,和他们朝夕相处让我恍惚回到了初中时代。”
在采访中,苏晓彤特别提到她能参加《黑处有什么》的拍摄完全是偶然。“因为学校是不允许因拍摄耽误课程的,但是爸爸和王一淳导演见面之后觉得特别投缘,又是老乡,所以请着病假就去了片场,现在想一想,可能是缘分大于一切吧。”
王一淳在《黑处有什么》以及曲靖这个角色身上,显然投射了大量个人情怀与记忆,甚至可以说,曲靖就相当于是导演记忆中的自己。关于这一点,苏晓彤无意中流露出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证明。“我只是代替导演完成她的时代回忆!”尽管生于1998年的苏晓彤不可能参与到这份回忆当中,但是她却用自己的表演,和观众一起重新找回了那份久违的记忆。
拍完后对电影理解的变化?
完成艺考,努力成为职业演员
尽管在出演 《黑处有什么》之前,苏晓彤已经先后参演过张黎导演的两部大戏《49日祭》和《少帅》,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她仍然是一名非职业演员,没有挣什么钱,仍然是靠着真实、本色演出自我,来完成导演对人物的塑造。当然,据苏晓彤自己表示,她希望未来能够继续从事演员这份职业,并且已经于今年完成了中戏、上戏、北电、传媒四所专业院校的表演类艺考,正在努力向一名职业演员努力。
作为本色出演的苏晓彤,显然也从这部戏中收获良多。虽然在回答笔者有关“拍电影最快乐的一件事”这个问题时,她很自然地流露出少女的本性,认为“收工时最快乐”,但是在谈到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以及对表演的理解时,她却出人意料地做出了非常严肃的回答。“表演是一辈子的事情,要不断从生活中去学习,很多人对演员这个职业抱着功利的心态,我觉得好的演员应该对剧本和角色有更深刻的理解,能把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投入到人物里。”
怎样磨练演技?
非职业演员往往“用力过猛”
《黑处有什么》是部用类型片外壳包装时代记忆的电影,在命案的背后,导演王一淳更多表现的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中原飞机厂里人们生活的状态,特别是苏晓彤饰演的曲靖掺杂着梦幻与现实的少女梦。对于像这样的电影,演员的表现尤为关键。王一淳需要的恰好是非职业演员那种 “意想不到的真实感”。但是非职业演员毕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往往“用力过猛”,在这个时候,导演就必须有充足的时间,陪他们一起熬过这个不适应期,甚至亲自上场为他们做表情和动作的示范。但是在最后,王一淳也补充说明了,“有经验的老导演跟我说过这样并不好。”
关于为什么要选用非职业演员,导演王一淳的回答很现实。“在《黑处》中确实用了很多非职业演员,这跟制作成本也是有关的,我们这么一个小成本的片子,在河南一个小地方拍,又有很多只有一两场戏的角色,从北京请职业演员来回跑,综合成本太高,所以当时就想尽量多从当地找能演几下的。”另一方面,对非职业演员也确实不能要求过高,“他们确实没经验,当然也确实会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拍摄。” (安 莹 李 桐)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采集
新闻推荐
《胡杨的夏天》是朱时茂执导的第五部作品。正值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之际,电影《胡杨的夏天》宣布将于5月20日在全国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