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成能力的知识,是最不容易忘记的。 本报采集
最近在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常常会找出几年前读过的书再看。我发现,几年前花了那么多时间读的书,从现在的结果上看,基本是白读了。今天能从书中看到的价值,过去看不到;过去在书中看到的东西,今天基本记不得。
大脑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进行联系
可是,我过去读书真的真的很勤奋,为自己制定了年度读书计划——— 一年要读完100本书,为此安排每天至少要读完20页。哪怕自己已经很累很困,为了完成目标,都要在床前读完书。两年来读了200多本书。
我不是说这段读书经历没用;而是现在看来,我觉得痛心,可惜。付出这么多时间和精力的努力,获得的却是一点儿都不成比例的收获。
那时,我陷入到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如果我能够重来一次——— 在过去的两年采用新的读书方法,那么我就能够花一半的时间,获得翻倍的收获。就像我现在做的一样。那为什么我会陷入到低水平勤奋的陷阱呢?最直接的原因是:读书的方法太原始。从上学开始,老师教给我们的读书方法似乎就是: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划线或者摘抄。那些摘抄下来的名言警句,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原始方法的基础上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大家说:读书之后都忘掉是正常的,我们把知识内化成能力了。现在看来,这个结论多么荒谬:我记不住书中的每个字不要紧,可是我连他说了什么也记不得啊!我连自己读了什么都不记得,还能内化成能力?事实上,内化成能力的知识,是最不容易忘记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经典”的读书方法,是低效的呢?
原因很简单:阅读+划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而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们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事实上,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进行联系。
英国的莱斯特大学曾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人们如何记住事情:他们让测试者观看一些名人的照片,比如成龙、张信哲、刘德华,然后在这个时候监测他们大脑中哪些神经细胞产生了刺激。然后再把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给测试者观看。科学家发现,当测试者看到同一个人出现在另一张照片里的时候,相同的神经细胞会产生刺激。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在看到新照片时,没有为它单独开辟空间,而是调用以前的回忆,形成新的记忆。换句话说,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每个临界知识都是我们思考问题、认识世界重要工具
那么,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成效呢?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也就是本书提到的临界知识。
每一个临界知识,都是我们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这些临界知识可以频繁地应用于不同的领域和场景里。我常常在不同的文章中讨论不同问题时会运用到复利模型。这其实就是我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意识地和已有的模型进行联系,看看他们背后是不是有关联。这样一思考,常常会发现过去没看到的规律。因此,现在的我,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我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呢?当把这些问题想明白之后——— 可能我并没有读完一本书,但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比读完了十本书的人都要深入。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在别人眼里,你更容易用跨界的知识解决问题。
因此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并有能力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摘自《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作者成甲,中信出版社出版)
新闻推荐
杨千嬅:这次讲童年阴影的影响 再度与老搭档余文乐聚首,第三次出演志明与春娇的故事
杨千嬅与老搭档余文乐(见下图)再度合作默契十足。《春娇救志明》剧照。从第一部《志明与春娇》到如今已经有了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