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去世,享年76岁。这是2013年4月16日霍金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参加活动的资料照片。 新华社发
外交部发言人:
“科学斗士”霍金将被永远铭记
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陆慷14日就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逝世答问时说,霍金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科学斗士,他本人和他作出的贡献将被永远铭记。
据英国媒体报道,霍金14日在位于剑桥的家中去世,享年76岁。
陆慷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说,霍金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科学斗士,为科学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说,霍金先生生前曾三次来华,中国领导人曾会见他,中国科学家和科学爱好者们也同他进行过愉快的交流。霍金先生关心中国的发展建设,对中国的科技进步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也十分喜爱中国文化,曾十分坚持并最终在助手的帮助下实现了登上长城的愿望。
“我们对霍金先生不幸去世表示哀悼和惋惜,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霍金先生和他作出的贡献将被永远铭记。”陆慷说。
霍金和他的那些预言
作为全球知名科学家,霍金非常活跃,轮椅和身体疾病并不能限制他思维的翱翔。他的言论,有时超出了其主要研究的领域,引发广泛探讨。但不论人们认同或是反对,都承认其观点有创新性。
我们来自哪里,去向何方?霍金的思考总能让人们再次仰望星空,让思绪投向遥远的宇宙与未来。
宇宙起源
2006年霍金曾表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无法解释宇宙如何由大爆炸形成,如果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论相结合,就有可能解释宇宙是如何起始的,“这是回答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的宇宙学核心问题”。
他和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一起证明了奇点定理,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时间和空间消失、物质密度无限大的奇点。
“我们已经观察到,宇宙的膨胀在长期变缓后再次加速,现有理论仍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个现象。宇宙学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学科。我们正接近回答古老的问题:我们为何在此?我们从何而来?”他说。
黑洞理论
1974年,霍金提出了著名的“霍金辐射”学说,该学说是霍金对天体物理学作出的最大贡献之一。
霍金在该学说中指出,黑洞在特定条件下会放射出一种微小的放射物,最后所有的黑洞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蒸发掉。但是根据量子力学所描述的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黑洞及被其“吞噬”掉的物质是不会简单消失的。
30多年来,霍金试图以各种推测来解释这些相矛盾的观点。他还曾提出,黑洞中有关量子力学的规律是不同的。但是他的这一观点遭到了他的同事和其他国家科学家的质疑。
霍金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后在2004年柏林的一次会上提出,一些被黑洞吞没的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从黑洞中“流淌”出来。也就是说,黑洞既“破坏”也“建设”。
人类未来
霍金2008年曾在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大胆预言,假如人类的历程再走100万年,“人类的足迹必将进入那些从未涉足过的宇宙空间”。他说,新世界的发现对旧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否则我们就不会见到现在满世界的麦当劳和肯德基了”。
霍金说,人类向外太空扩展将带来比发现新大陆的“地理大发现”更巨大的影响,彻底改变人类未来。他认为,人类将在30年内在月球上建立基地,以开展长期的宇宙探索活动;在200年至500年内,人类将发明新的推进系统,让在太阳系外的宇宙空间开展载人探索变得可能。
“请(对宇宙)充满好奇,”他说,“我们必须为了人类继续走向太空。如果不逃离我们脆弱的星球,我们将无法再生存1000年。”
霍金说自己时常在想一个问题:“我们人类(在宇宙中)是孤单的吗?”“答案很可能是"不"。”
这位身体无力却思想飞扬的科学家说,如果外星生命有足够智慧,以至于能向太空中发送信号,那么他们肯定也聪明到了可以制造破坏性核武器的地步了。他本人倾向于这样一种假设——— 宇宙间的原始生命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智能生命却相当罕见。
人工智能
霍金坦承人工智能的初步发展已证明了其有用性,但他担心这类技术最终会发展出与人类智慧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机器。“到时它(机器)将可能以不断加快的速度重新设计自己,而人类则受制于生物进化速度,无法与其竞争,最终被超越。”
2014年,霍金曾与另外几位科学家为英国《独立报》撰文,称人们目前对待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 “不够认真”。“短期来看,人工智能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谁在控制它。而长期来看,这种影响将取决于我们还能否控制它。”如何趋利避害是所有人需要考虑的问题。
不过也有科学家认为,霍金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过于悲观。他们指出,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类会完全掌控这类技术的发展,利用它来解决许多现实问题,而要让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充分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据新华社北京3月14日电)
“如果宇宙不是你所爱之人的家园,那这个宇宙也没什么值得探索,”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曾说。14日,76岁的他永远停止了对所爱宇宙的探索。
这位常通过语音合成器讲英式冷笑话的物理学家,虽身困于方寸轮椅,却未停止过对无垠宇宙的思考。
后进生中的“爱因斯坦”
1942年1月8日,在伽利略去世三百年后,霍金出生于英国牛津。学生时代,霍金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天才少年”。他对学校课程不太感兴趣,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排末位的后进学生。但他对物理和天文学格外着迷,从同学中收获了“爱因斯坦”这一昵称。
“物理和天文学让我们有望真正理解自身起源以及我们为什么在这里。我想彻底弄清宇宙的奥秘,”他说。
兴趣的驱动力巨大,霍金选择了科学探索之路,开始崭露天赋。17岁,他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自然科学,很快获得一等荣誉学位,随后前往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并获博士学位,最终留校从事研究工作。
当年轻的霍金正准备在学术上大展拳脚时,一种罕见疾病却几乎击垮了他。1963年,霍金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医生告诉他最多只能活两年。他在自传中回忆,当时以为生命就要结束了,可能再无机会将自身潜能发挥出来,但到了如今“可以静静地满足于我的生活了”。
霍金在疾病恶化初期并不愿接受帮助,他固执地希望被当成正常人对待。直到上世纪60年代末,他才最终被说服开始使用轮椅代步。可谁能想到,后来他竟爱上了“轮椅飙车”,经常把电动轮椅开到全速,然后欣赏助理担惊受怕的表情。
到了70年代后期,疾病已让他的言语功能严重退化,并最终失去说话能力。幸运的是,电脑专家帮他设计了一个特殊装置,可用手指在屏幕上选字,然后通过语音合成器把想表达的内容“说”出来,这也成为他后来的励志形象。
“物理学史上最美丽的论文”
疾病并未击倒“固执”的霍金,而让他在轮椅中静静探索宇宙的真谛。
霍金在剑桥时与英国物理学家罗杰·彭罗斯合作提出了彭罗斯-霍金奇性定理。二人共同发表论文称假若宇宙遵守广义相对论,并且含有足够多的物质,则它必定起始于大爆炸奇点。
霍金随后又开始了对黑洞的探究。1974年,霍金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阐述黑洞辐射理论。由于观点激进,不少学者一开始持保留意见。但随着时间推移,论文获学术界认同。剑桥大学教授夏马形容论文为“物理学史上最美丽的论文之一”。
卓越的学术成果让霍金收获很多荣誉。他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时才30多岁,是最年轻的院士之一。
霍金表达学术观点非常直白,上世纪80年代他与几位学者展开“黑洞大战”争辩,他还爱就科学命题与其他科学家打赌。不过,他勇于承认错误。他在1985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描述,假如无边界提议正确,宇宙最终会停止膨胀,开始坍缩,这一过程中,时间会朝反方向流逝。他的学生发文驳斥,霍金重新审视后承认自己观点有误。
霍金不希望做高冷科学家,而是细心深耕科普领域,让更多人爱上科学。他写的《时间简史》被翻译为40多种文字,堪称史上最畅销科普书。全书中只有一个公式———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其深入浅出程度可见一斑。
他还多次客串影视作品,他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中批改剧中人物谢尔登的论文;在科幻电影《星际迷航》中,他扮演自己,并和牛顿、爱因斯坦的全息影像打牌。探索频道的纪录片《与霍金一起了解宇宙》以及以霍金传记电影《万物理论》都得到了他的鼎力支持。
剑桥大学副校长史蒂芬·图佩说,霍金对科学知识以及科普作出的杰出贡献为我们留下一笔不可磨灭的财富,“他的故事激励着数百万人,人们将非常怀念他”。
霍金的中国缘
霍金在中国开的微博永远停留在2017年11月24日。那天,他以视频形式回答了一位中国少年歌手的提问。“他的提问让我看到了中国千禧一代的年轻人对未来的思考和好奇心。我希望,当你们追求科学以及其他创意时,如此的好奇心可以延续下去,”他在微博上说。
霍金生前三次到访中国,并一直默默关注中国的科技进步。
他在1985年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邀请首次访华并发表演讲,谈到了有关黑洞形成以及时间为什么总是向前的一些观点。
2002年,他再次访问中国时曾说,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并且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他当时还预测,再过50年,中国有望成为领导世界科学的国家。
2006年,他第三次访问中国,先后在香港和北京发表了关于宇宙起源的演讲。“我是一个乐观、浪漫,而且顽固不化的人。我想做很多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梦想,无异于死掉,”霍金说。
(新华社伦敦3月14日电)
新闻推荐
国产片刷足存在感,《江湖儿女》备受好评 贾樟柯被称为 “编年史作家”
《江湖儿女》导演贾樟柯(左)与主演赵涛、廖凡亮相戛纳《江湖儿女》成为金棕榈奖的有力竞争者《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登上《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