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的山东济南西站,一个抱着白色泡沫塑料箱的人出现在站口。“角膜来了,角膜来了!”医务人员立刻迎了上去。瞬间,警示灯闪烁,警报器呼啸,装上眼角膜塑料箱的救护车朝医院疾驰而去。
躺在病床上的26岁山东小伙刘军紧张地被推进了手术室。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手术,刘军的眼睛换上了斯里兰卡捐赠的眼角膜,过了几天就恢复了视力,重见光明。
刘军是幸运的,眼角膜多难得啊!他成了斯里兰卡捐给山东的首批五枚眼角膜的第一个受益者。刘军太感激万里之外斯里兰卡捐赠角膜的“光明天使”了。
弹丸斯里兰卡,不过印度洋上一个不起眼的小国,人口也就两千万出头,还没北京多呢,可它竟然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眼角膜捐赠国,被誉为“国际眼睛”。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际眼睛”已捐献超过15万枚眼角膜,其中近半捐献给57个国家,中国是第二大受捐国,山东成了我国第九个受捐省。
众所周知,斯里兰卡有迷人的宝石,有献给世人的礼物红茶,可它竟然是世界上人均捐献角膜最多的国家,这就不太为人知了。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答案是宗教信仰。我以前介绍过,斯里兰卡是个佛教古国,到处是佛寺古迹,最古老的丹布拉石窟寺院中,石佛像和壁画比敦煌莫高窟最古老的作品还早500年。在那里,人们虔诚拜佛,信奉与人为善,践行广结善缘,“布施”的概念深入人心。
眼睛是心灵之窗,角膜是这窗上的无色透明膜。有了这层透明膜,就能看清世间美好,享受人生,快乐生活。对此,有善心的斯里兰卡人认为,没有比捐献角膜让人重见光明更积德行善的了。
这得归功于斯里兰卡眼角膜之父席尔瓦博士,是他那篇著名的《人死眼犹生》的文章点燃了斯里兰卡眼角膜捐献的星星之火。
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中心城区,耸立着席尔瓦博士的金色塑像。塑像背后,便是驰名世界的斯里兰卡国际眼库,一座灰白色的四层大楼。半个多世纪前,身为眼科医生的席尔瓦博士投身到斯里兰卡眼角膜捐赠事业中,写下了那篇《人死眼犹生》的宣传文章,号召人们去世后捐赠眼角膜。在他的宣传推动下,如今,在斯里兰卡,普通民众都知道,“我们虽然身体死了,但还能通过别人的眼睛,再次看到这个世界。”
你听说过有哪一个国家,每个总统都捐献眼角膜的吗?斯里兰卡就是这样。每任总统,身体力行,带头捐赠。现总统西里塞纳和夫人几年前就签署了捐赠书,前总统拉贾帕克萨在担任部长时就和夫人决定捐赠了。
有了名人的言传身教,捐赠眼角膜在斯里兰卡家喻户晓。到目前为止,在斯里兰卡国际眼库登记捐献角膜的人已超过百万。我在那里当记者的时候,国际眼库刚落成没几年,捐赠量还不大,有点小打小闹,不成气候。
可现在,眼角膜源源不断从全国各角落集中到国际眼库,最多时每天超过50枚,远远超过国际眼库每天20枚的处理能力。
国际眼库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斯里兰卡眼角膜捐献能有今天的局面,得益于有席尔瓦博士等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在巧妙结合宗教思想“布施”概念的同时,号召宗教界、政界、文化界名人带头捐赠,全国连成密集而强大的眼膜采集网络,终于形成如今全民捐献的盛景。
相比之下,在我国,像流行歌手姚贝娜那样捐献眼角膜让两名受捐者重见光明的人并不多。这大概是国情不同的原因吧。
不过,近日,有消息说,聚焦眼角膜捐献的原创现实题材电视剧《你永远在我身边》在北京开机。这是我国和“国际眼睛”斯里兰卡合拍的首部电视连续剧。
该剧以奋斗在眼角膜捐献第一线的眼科医护人员、角膜捐献宣传志愿者以及眼角膜捐献者为创作原型,在两国联合取景拍摄。
据报道,《你永远在我身边》讲述了眼角膜移植专家姚可凡(跟姚贝娜同姓,不会是巧合吧?)历经万难,推动组建南海省第一家眼库的故事,反映了当下中国眼角膜捐献的现状。许亚军、柯蓝、岳红、马可等领衔主演。
影片导演崔雅丽介绍,该剧截取真实故事和案例,展现了他们的生命观、人生观、价值观。演员们则表示,在当下“泛娱乐至上”,社会浮躁的情况下,能遇到这样一部公益正能量十足、社会责任感爆棚的作品实属不易,要利用好自己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引领爱心公益,引领价值取向,引领社会风尚。
《你永远在我身边》讲的是一种精神的陪伴,一个人可以不在身边,但他的精神却可以指引你的人生,一个人终将离开这个世界,但他的光明和生命却可以延续。导演表示,希望通过这部剧可以使更多的人感受到光明延续的意义,让更多的人成为“光明使者”。
剧组到斯里兰卡举行新闻发布会时,斯里兰卡总统西里塞纳携十位部长亲临现场。他特意致信剧组,信中写道:“五十多年来,斯里兰卡人一直在以捐献角膜的方式实践世界最高的人道主义精神。我们斯里兰卡很高兴得知中国政府要拍摄此主题的电视剧。这部剧将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此项珍贵的赠予上。我认为,这是一个友好的民族伟大尝试。”
让我们期待这伟大的尝试吧!
新闻推荐
吴磊在新剧里不仅有打戏,还有感情戏。《古剑奇谭二》未能集结原班演员,改由付辛博颖儿担当主演。紧随着《扶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