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时值暑假,“高校游”尤其是参观名校,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暑假期间的出游选择之一。除了各种会议活动在学校的场地中展开,各色旅游团前来观光,中小学生跟着父母或者研学团队在高校中体验大学生活,甚至一些综艺节目娱乐项目也趁机在学校中采风拍摄……这些活动令暑期校园重新热闹起来,但也引来了不少学生和老师们的异议。有人认为校园不是公共娱乐场所,外人随意进校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环境,而且对学校治安会产生隐患,因此,大学校园不宜对外开放。然而,也有网友认为,教学楼可以不让进,学校不让进就有点过分了。
这几年因为游客大举“进占”校园,让某些高校不堪重负的新闻时有耳闻。比如樱花盛开期间的武大,拥有美丽海景的厦大,都是外地游客钟情的景点。为了应付游客潮,不少高校采取了预约和每日限额制度。比起谢绝外人参观的少数高校,预约和限额的做法相对灵活,也体现了大学服务社会和市民的初心,值得点赞。大学校园也是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更不用说大学的开支大部分来自于纳税人的供养,如果是完全把学校封闭起来,不近人情,也不符合教育的伦理,未尽到大学的责任。
但是如何平衡大学的教育功能与社会责任,依然需要深入讨论。比如暑假期间,按理说师生放假,学校应该调动更多资源、开放更多空间来满足市民的需求。平日学校教学任务繁忙,食堂、停车场人满为患,不限制人流无以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管理严格一些,我想大家都可以理解。可是暑假期间,据媒体调查大概只有10%的学生打算在学校过暑假,在此情况下,依然像平日那样严控参观者,我觉得没有必要。
说到高校限流,我看到许多评论都喜欢举国外的一些例子,证明大学开放校园理所当然。比如哈佛、牛津、剑桥这样的名校,因为历史悠久,校园与城镇/居民社区早就融为一体。大学本来就没有围墙,校方要限制外人参观,几无可能。而且从空间设计上说,这些国外名校校园建筑相对分散,客观上也起到了分流游客的作用。但中国的大学校园像个小社会,自成一体,修建围墙与校外分隔以便于管理。可以说,许多国内高校面对游客束手无策,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和空间设计上的特殊性造成的。拿国外校园做例子,并不合适。
我去年到哥伦比亚大学看望一位老师。当时适逢感恩节假期,校园里人不算多。校园本身对外开放,可是图书馆等教研重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出入都要打卡。游客来了,在主要建筑物外拍拍照,留个纪念就好,实际停留的时间,不会很长。而上个月我到厦大参观,发现厦大虽采取了排队和限额的办法,但是校园里有不少针对游客的项目(校史展览、文创产品售卖),这样一来,游客的参观时间变长,校园也显得拥挤不堪。是好是坏,大家见仁见智。总之,在目前条件下,高校应该利用暑假时间,好好在空间设计、游客服务上做些改进,不要总是陷入开放和限外的两难之中。高校里专家学者那么多,拿出若干疏解方案,应该不成问题。□果冻
新闻推荐
吴莫愁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曾俊/文苏俊杰/图)近日,已经成为万人玩水狂欢品牌的“长隆水上电音节”暑假期间每晚都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