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8月11日,金庸在香港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本组图片 新华社发
2001年8月5日,金庸(前右)与聂卫平(前左)在新疆天池畔对弈。
2001年7月22日,金庸(左)在2001香港书展上为读者签名留念。
新华社香港10月30日电 以笔名“金庸”写作多部武侠小说的著名作家查良镛30日下午在香港逝世,享年94岁。
查良镛生于1924年3月10日,浙江海宁人。他20世纪40年代移居香港,50年代开始以笔名“金庸”创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包括《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
金庸与古龙、梁羽生合称为“中国武侠小说三剑客”。其小说屡被翻拍为影视作品,享有“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的赞誉。他的部分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文、法文、韩文、日文、越南文及印尼文等在海外流传。
除了武侠小说的成就外,查良镛还是知名报人、社会活动家。他于1959年创办《明报》。他曾从事翻译工作,还为报刊撰写了大量随笔、散文、电影和戏剧评论。
查良镛一生获颁荣衔甚多,包括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的荣誉院士、荣誉博士、名誉教授等;2000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2001年,国际天文学会将一颗由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金庸”星。
查良镛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2005年,他获剑桥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名衔。
2017年,香港文化博物馆开设常设展馆“金庸馆”,通过早期流通的小说版本、手稿、文献、照片等300多项展品,向公众展示金庸武侠小说的创作历程及其对香港流行文化的影响。
◎新华时评
别金庸:游侠传有家国情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副并不工整的对联,浓缩了一十四部武侠经典,营造了千秋家国英雄梦。94岁高龄的金庸先生在香港辞世,“金大侠”与我们就此别过。
法国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金庸小说,首先是一章中国当代文学史。从首部作品问世算起,60余年间,它们光大了中国通俗文学的传统,成为全球华语文学的一张名片。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华人群体,就必然有金庸的读者。华人相聚,不问家乡,不分职业,哪怕素昧平生,纵使政见不同,只要提起金庸的作品,就会心生惺惺相惜之念。
金庸小说,也是一章传统文化的回归史。在他的笔下,既有家乡海宁的夜半潮声,也有负笈地衢州的烂柯对局,从白山黑水到苍山洱海,从天山塞北到巴蜀台海,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尽收卷中,读之者无不为中华文化之精、山川之美而心驰神往。
金庸小说,还是一章民族心性的启蒙史。少年心,英雄梦。随着金庸走笔如龙,历史事迹、稗官掌故信手拈来,虚构角色与真实人物穿插在文本之中,传递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气概,在年少的心胸中的播下浩然正气的种子。
金庸小说,更是一章中国文化开放史。40年前,大门初启,伴随同题材改编的影视剧作品,金庸小说开始进入祖国内地。不少读者也因此首次知道了香江流淌着与长江、黄河一样的炎黄血脉,对“东方之珠”更生亲近之感。从某种意义上讲,金庸和他的作品既推动了大中华文化圈的交融互鉴,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金庸和他的作品真正感染我们的,是鼓荡其中的浩然正气、家国情怀。它来自中国的文化血脉,给国人以文化的温暖。文学的天空星斗明灭,人间的豪情驰骋纵横。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梁晓雯报道武侠轻喜剧《唐砖》23日举行爱奇艺开播会,一众主演张佳宁、王天辰、袁咏仪、张智尧等亮相。袁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