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最近,在蜻蜓FM的秋季内容生态发布会上,高晓松透露,他即将与蜻蜓FM展开合作,打造一档全新的音频节目,名为《晓年鉴》。
在《晓年鉴》中,高晓松计划用一年52期的节目内容,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从1969到2019,挑选每一年的代表性事件,展开全新的讲述,不多不少,正好50年。许多人也是在这时才发觉,原来,这位当年弹着吉他,唱着《同桌的你》的民谣诗人,即将“年过半百”。
在网络上,高晓松总是活跃。他在辩论节目《奇葩说》中舌战马东蔡康永,也在微博上勇于自黑,常常晒出“惊人”自拍,他像一个顽童和90后乃至00后的网友打成一片,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人们总是忽略,他是一个经历丰富,站在50岁门槛的中年人。
回顾高晓松的人生历程,总是不走寻常路。30年前,他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学生,之后却毅然退学;20年前,他是华语地区最炙手可热的民谣音乐人之一,却把目光投向影视,自编自导了电影《那时花开》;10年前,他在商海浮沉,做唱片公司,在互联网企业担任高管;而现在,高晓松是一个脱口秀达人,缔造了播放量超过15亿的现象级节目《晓说》,与此同时,他还在阿里巴巴集团,担任娱乐战略委员会的主席。
显然,五十岁的高晓松,需要对自己“不走寻常路”的人生做一次检阅,而《晓年鉴》正是一份关于他个人的成长记录。
站在另一个维度,《晓年鉴》想必不止能满足人们对高晓松的好奇,更重要的是,《晓年鉴》中的高晓松,将成为人们打开时代的一把钥匙。我们不得不承认,幸运的高晓松,见证了属于一代中国人的黄金年代。
1969年,高晓松出生在北京,成长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这一年,国民经济有所好转,北京也修起了第一期的地铁。当时在海外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已经登上月球,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也已开始投入使用。
1991年,高晓松选择从清华大学退学,当时的中国,已经有700万大学生,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持续增长的经济数据,让高晓松有了追求个人理想的可能性。高晓松决心投身于音乐,他知道了邓丽君,知道了崔健,自己也留起长发,学会了吉他,这某种程度上得益于自我的选择与天赋,可从更宏大的视角看,人是时代的产物,高晓松的选择,完全建立在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文化思潮之上。
1996年,高晓松和宋柯创办了“麦田音乐”,初次试水商业运作。高晓松在第一代先驱的基础上,吸取教训,转换思维,发掘了朴树、叶蓓等出色的歌手,麦田音乐大获成功。
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举出更多,但归纳起来,正如高晓松自己多次表达的一样:他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而把这份幸运描述的具体一点,那就是:他是中国进入黄金年代的第一代人。这一代人没有战乱,没有饥饿,社会的发展超乎想象,人的可能性被无限拓宽,因此,他在《晓年鉴》中对历年重大事件的总结与复盘,恰好,就是这个国家震古烁今的成长历程,而他丰富的个人阅历和贯穿中西的独特经历,使他成为在这个话题上非常有发言权的人。
谈及《晓年鉴》的呈现形式,在视频领域探索多年之后,高晓松最近似乎对音频内容偏爱有加。《晓年鉴》之前,他已经与蜻蜓FM合作推出了《矮大紧指北》,创造了20万份的销售成绩,为知识付费领域送上了一剂强心针。而细心的听众也发现,视频中的高晓松总是兴高采烈,而音频中的高晓松敏感细腻,甚至还曾在节目中流泪。
高晓松曾经说,视频和音频,有点像音乐行业Performer(表演者)和Musician(音乐人)的区别,前者需要表演,而后者只需要在录音棚里把音乐认认真真地做好,把内心都表达在唱片上。视频节目有点像Performer,得表演,音频节目有点像Musician,你认认真真把内心深处的东西掏出来就好了。
可以想象,年近五十,一个幸运而又真挚的高晓松,将会呈现一档特别的节目。在人潮汹涌前行的时候,他选择回头看看,梳理这些年来,长久影响人们生活的种种故事,这一姿态已足够诚恳,而当个人情感与时代情绪相碰撞,《晓年鉴》这档节目所谈的内容,或将会在相当长久的时间里,影响越来越多的人。
新闻推荐
NEWYV2lbCVdjov2IuFq7Ael=dF2VwKJJ0inN=A7Jbgc=T1539762547705compressflagtimgtimg(8)timg(3)timg(2)《诗意中国》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