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一词近年来频频见诸新闻,近日又有娱乐圈明星家暴上了热搜,家暴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对妇女的暴力日”,也被称为“国际反家庭暴力日”,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遭受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不敢向外求助,甚至不了解家暴维权的方法,长期无法从家暴漩涡中走出。
在很多人那里,了解“家暴”这个词汇是从2001年一部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开始的。当年人们称赞说,这部电视剧教科书般地演示了家暴者的毒辣与狡猾,同时又将被家暴者的懦弱和自欺表现得淋漓尽致,尽管这两点可能会让观众感到惊诧,但其实它源于生活本身。
十几年过去了,“家暴”已然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但与电视剧里的角色相比,当下家暴事件中的主人公可曾发生了变化?
最近不少媒体报道了一个典型案例。杭州市有一位女高管和丈夫结婚已有十多年,自己是年薪200万的企业高管,丈夫是一个散打教练,两人物质生活优越。但是在表面的幸福之后藏着浓重的家暴阴影,丈夫在结婚多年里一直对她家暴。每次挨打,她不会反抗也不会报警,如果重伤就在家里休息几天。不过好在女高管把每次家暴都记录在本子上,在无法忍受之后带着五本小本子找到律师寻求帮助,本子上面记录了丈夫的每一次家暴恶行。因证据充分,在律师的帮助下,这位女性终于走出了噩梦般的婚姻。
在这个事件公开之后,人们的第一反应是“难以想象”。之所以难以想象,无非因为以女主人公的身份和收入,似乎很难与“家暴”挂钩,更难想象以她这样的女人,居然会对家暴隐忍如此漫长的时间。这样一种反应表明人们对家暴的认识还存在明显的误区。
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制作的一份有关离婚纠纷的专题报告显示,在过去两年全国离婚纠纷涉及家暴的一审审结案件中,有91.43%的案件是男性对女性实施家暴,家暴方式主要以殴打和辱骂为主。而在数据之后还有这样一些事实:并非学历高、收入高的人就一定会与家暴绝缘;大部分人不会在第一次家暴之后就迅速寻求帮助,而是在平均遭受多次家暴之后才会选择报警……
如果家庭暴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和处理,很容易导致婚姻破裂和家庭离散,家暴的这种危害性众所周知。更有甚者,家庭暴力会给成长中的孩子以严重的负面影响,研究青少年犯罪的专家公认,在家暴氛围中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孩子,人格特征会趋于暴虐,从而大大增加使用暴力的可能。全球设立“国际反家庭暴力日”,不仅证明家暴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而且也显示国际社会对家暴危害性的认识高度一致。
拿什么来反家暴?媒体总结了两句话,“用爱呼吁用法守护”。用爱来化解戾气,始终是正确的一步,中国的《反家庭暴力法》早于2016年3月1日正式实施,其中“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等亮点得到了舆论的盛赞,一把保护妇女儿童免受家暴威胁的法伞已经撑开。
但在“用爱呼吁用法守护”之外,或许还特别需要对处于家暴阴影中的人们进一言:不姑息,零容忍。
家暴不是私事,而是一种违法行为,阻止违法需要从零容忍开始。现实生活中阻碍当事人对外寻求帮助的无非两种观念,除了“家丑不可外扬”,就是“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对家暴的姑息往往只会让施暴变本加厉,无数案例证实,家庭中的施暴者都是意在通过暴力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缺乏强大的外在约束力,他们通常不会自动改变暴虐行为。
“不姑息、零容忍”,假若不论在家里还是在社会,家暴事件中的任何施暴者得到的都是这样响亮的回答,相信家庭暴力会离人们越来越远。
新闻推荐
据凤凰娱乐报道,昨天,贾静雯修杰楷夫妇晒出一组婚纱照,并配文称:“这一站,我们选择在巴黎拍下了我们心中最期待美好的瞬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