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被大多数人讨厌,粉丝们还是不厌其烦地为自己的偶像“刷榜”。图/视觉中国
近日,微博发起了“2018你最喜爱的作家投票”。网友们视野中较为知名的作家,如江南、南派三叔、郑渊洁、毕淑敏以及莫言和李银河等,都成为了“跨栏选手”,而这背后其实是一场由粉丝“刷榜”引发的网络的狂欢。
所谓“刷榜”,是指产品运营方通过买票、自动投票程序等不正常手段将产品顶至相关人气榜单的前列。虽然“刷榜”是一件挺费钱的事情,但它带来的收益相当可观。消费通常都具有跟风心理,人气榜单前排的位置能够带来不少额外的流量,从而变相为产品增值。而最近,“刷榜”也成为了人们讨论的热词。
“刷榜”通常是被抵制的,但在粉丝经济之下,人们对粉丝自发的“刷榜”行为早已司空见惯,但他们又觉得粉丝这样为了偶像疯狂“攻占”网络榜单,是种无法理解的“脑残”举动。那么,为何粉丝们还是热衷于为自己的偶像“刷榜”呢?
粉丝“刷榜”引发闹剧
2018年的进度条眼见着要拉满了,各种人气榜单都在开放投票中。据悉,在微博发起的“2018你最喜爱的作家投票”,一个ID一天限投20票,投票截止日期为12月15日。
然而,这场司空见惯的人气投票,却因为粉丝的“刷榜”操作,演变成了一场闹剧。榜单中有一对出过书的网红沈煜伦、沈肯尼,粉丝常年热衷为二人的出版物“刷榜”,且“战绩斐然”——包括亚洲好书榜总榜、话题榜、分享榜冠军等多家电商销售榜,他们都把自己的偶像“刷”成冠军。这回,微博的人气作家榜自然也成为了“双沈”粉丝们攻占的目标。
给作家投票这事本来没多少人关注,大多数读者不像饭圈的粉丝那样关注自己“爱豆”(英文idol的音译,意为偶像)的数据,但好巧不巧,《九州》系列的作者江南“手滑”给自己投了一票。而只要投票,系统会自动发布一条投票链接的微博。
江南的粉丝看见微博后则表示江南你安心写书,投票的事我们帮你。很快,江南的数据就有了超越“双沈”的态势。“双沈”粉丝这下急眼了:“江南是谁?哪个十八线作家?火箭飞涨的速度肯定是买票做假数据了吧。”
而后,随着“江南买票刷榜”话题被“双沈”粉丝刷上了热搜,越来越多网友知道这个给作家投票的排行榜了,并且还看到一些本不算知名的网络作家在榜上的排名竟然超过了许多著名作家。
江南对“刷榜”的话题表示委屈:“我也得配啊……”其他榜单中的作者也都来凑热闹,转发号召读者投票。于是,一场“作家跨栏拉力赛”在微博上演了,“双沈”二人的投票数据就是作家们要跨的“栏”,郑渊洁、饶雪漫、南派三叔、马伯庸、严歌苓,还有李银河和莫言都成为了“运动员”。于是,其他网友开始扎堆吆喝呐喊、助威:“郑渊洁的粉丝不能输!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能输!毕淑敏老师冲呀!”
如今,“赛事”还在进行中,“双沈”的粉丝依然天天努力“刷榜”——在微博里带话题讨论正向内容,稀释负面内容。而网友们继续以“跨栏”为乐。其实,他们并没有把投票当一件正经的事情对待,只不过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本质是在对粉丝“刷榜”行为进行戏谑式的嘲讽和反抗。
那么,究竟是为什么,当外界都在指责粉丝群体“刷榜”,粉丝仍坚持认为自己没错?是什么在帮助他们合理化刷榜行为呢?
各方力量推动粉丝“刷榜”
值得一提的是,不久前的吴亦凡粉丝“刷榜”事件也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当时,吴亦凡的新歌在iTunes上线,粉丝通宵买单曲,使他的作品包揽了iTunes销售榜单前三名,而同期上线新歌的美国本土知名歌手爱莉安娜·格兰德的销量仅居第四。随后,美国社交网络最火的话题之一便是:“吴亦凡是谁?”
后来,当舆论纷纷指责吴亦凡粉丝为偶像“刷榜”“丢脸丢到国外”时,吴亦凡的粉丝们并不买账:“我们买偶像的单曲何错之有?”同样,“双沈”粉丝也不认为为自己喜欢的作者投票有何不妥,反而继续为自己的偶像“刷榜”。
一般人不太了解发源于这种粉丝应援文化,在他们的认知中“刷榜”还是一种机器式操作,与APP商店里各种手机应用刷下载量、转手套现的操作类似。然而,即使刷量的不是机器,依然存在“刷”的可能性。
在很多粉丝眼中,只有用机器刷票才叫作假。艺人的经纪公司也会默认或者推动粉丝“刷榜”,当刷出好成绩后,有的经纪团队还会给粉丝群体福利回馈,广告商、影视投资方也看重这些粉丝做出来的数据——他们不是“人傻钱多”地不知道这其中的水分,而是看重数据背后体现的粉丝购买力。所以做好数据,自己有福利回馈,而且偶像还能获得更多的商业资源,这更让粉丝为了“刷榜”而疯狂。
于是,粉丝刷票便被这个围绕在他们偶像周围的群体“合理化”,而且在那个粉丝经济主导的逻辑下是完美的——粉丝、艺人团队、广告商、文化产品投资方都能从中获得收益。而如果某个偶像不重视运营,数据不够好,大家只会认为这个艺人还不够红,粉丝才不给力。
在“一切为了"爱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动员之下,零散的粉丝在网络上自发结合成为了粉丝组织。在粉丝眼中,偶像成为了奉献的对象,也因此愿意为其“刷榜”。
然而,圈外人却很容易看出问题所在,购买账号为自己的偶像“刷榜”制造人气,难道不也是造假吗?
当粉丝的追星“变质”之后,便发生了类似“2018你最喜爱的作家投票”中的闹剧。吴亦凡粉丝“刷榜”事件发生后,有人对他的粉丝说:“你们这么刷榜不是在爱他,是害了他。他会因此陷入流量幻梦,从而迷失前进方向。”
同样,人们对“双沈”粉丝在“2018你最喜爱的作家投票”中的“刷榜”操作也十分反感。或许粉丝该思考一下,如果榜单类投票都成为了“流量收割粉丝”的地盘,这样的“璀璨”又能明媚到什么时候呢?
观点
“上位”要靠优质内容
其实,刷数据是国内娱乐圈造星的惯常策略。粉丝们通过“刷榜”、“轮博”、“水军”等方式为偶像制造出耸人听闻的数据,并因此引爆舆论,吸引公众的关注,让人们产生好奇:“这人是谁啊,怎么这么火?”现在市面上的几个流量明星,走红多是通过这一“捷径”。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路人对粉丝“刷榜”无感,甚至有人非常厌恶,继而对该明星的好感也一下子没了。就比如之前吴亦凡的新专辑,也许真的挺优秀的,但因为太多“脑残粉”败人品,导致很多人看到吴亦凡就“绕着走”,即便他的音乐再好也不想听了。
“刷榜”的另一大害处是,遮蔽真实,制造了虚假的舆论生态。更严重的恶果是,破坏了优胜劣汰的“生态”——一首歌、一本书是否好听、是否好看,受众最有发言权,优秀内容在传播中赢得更高的关注度和传播率,糟糕的内容则会被淘汰,才是健康的游戏规则。只有在这种凭质量说话的环境中,优秀的内容生产才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内容生产者才有动力生产出优秀的作品。
粉丝“刷榜”,则是通过营造虚假的声势和口碑来影响受众的选择,偶像的歌和专辑再平庸,都没什么可畏惧的,只要粉丝们主动充当“水军”刷榜,就会有不明真相的观众上当。一些质量过硬但没有雇佣“水军”的优质作品反而少了本属于它们的关注者。
这就是人们对粉丝“刷榜”行为反感的原因。实际上,国内的诸多网友也苦于粉丝刷榜久矣,只是在资本睁一眼闭一眼的不作为下和粉丝乌合之众的恐吓下,大家都懒得理会了。其实,网友们的不满不会消失,只会在之后的某个时间段爆发。
无论如何,想要名正言顺地“上位”,靠的还是优质内容,否则只能关起门来自嗨。
微信公众号:新京报、南方周末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上海11月19日电(记者吴振东仇逸)由中宣部文艺局、教育部思政司指导,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