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唐小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7月版,138.00元。
当代中国纷繁的艺术创新和视觉环境,蕴涵着怎样的历史经验和逻辑?“视觉文化”这个概念,能让我们看到什么?《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以富于同情的眼光,全球化的视野,追溯多种视觉艺术形式的创作实践和历史语境,呈现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丰富多彩与鲜活可观。
唐小兵为密歇根大学亚洲语言文化系及比较文学系讲席教授,长期从事中国现代版画研究、搜集、策展与阐释。他的《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是一本跨学科论文集,介绍并探讨了一系列艺术作品和艺术实验,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逻辑及其丰富性。全书讨论了从20世纪中期一直到当下这半个多世纪里出现的视觉艺术作品,分为“社会主义视觉文化是怎样创造出来的”“在新中国电影里我们看的是到什么”“社会主义视觉经验在当代艺术里意味着什么”以及“到哪里去寻找当代中国艺术”等部分。
作者视野广阔,分析涵盖多种视觉艺术形式,全书将代表当代中国版画、油画、电影艺术纳入研究,将当代中国视觉文化概括为一种积极向上,有着集体目标,将艺术与生活、自我与他人有机结合起来的文化形态。
比如在《社会主义视觉文化是怎样创造出来:一种艺术式样的启示》一章里,唐小兵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几次艺术潮流及其产生的机制,并指出这些潮流背后的推动力。在这些论述中,“文化生产方式”是作者唐小兵使用的一个基本框架。即“我们既要看到纷繁的现象及其相互的关系,也要看到推动变化的矛盾和力量;既要把握共时性的系统运作,也必须追溯历时性的变革过程。”
另一方面,唐小兵对红色年代的经典作品的解读,兼有符号学的考辨和影评式语言,深者可得其深,浅者可得其浅。尤其是对《李双双》(1962年)、《野山》(1985年)、《香魂女》(1993年)、《建国大业》(2009年)等电影所做出的文本分析细致且深入,将这些不同时期的中国电影放到同一个层面上进行观察,我们便会发现,它们展示的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文化生产过程,这个过程充满活力,并努力以自己的语言和方式来处理各类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首版于剑桥大学出版社,此译本系唐小兵教授亲自操刀翻译回中文。英语世界里的普通读者,对当代中国了解有很大局限,观看中国的视角也因为媒体的强力塑造和惯性而高度同一,不自觉地带了很多莫名的焦虑和偏见。作者在书中对这个现象做了不同层面的分析,力图突破这种把中国轻易地扁平化、异己化的主流视角。
其写作初衷,是希望以此说明当代中国文化所蕴涵的历史意义,及其丰富性和多彩性,同时也揭示出西方主流话语中,两个常见的关于当代中国的叙事模式的偏狭。带着这样的写作动机,唐小兵不仅有力地挑战了那些对“社会主义文化”带有强烈刻板印象的西方读者,更经由对历史经验的重新解读,为那些对当代艺术耳熟能详、却又对历史语境已然陌生的当代中国读者带来一次重新发现新中国视觉文化史的阅读震撼。
因此,读者也许会在阅读中体验到某种陌生化的效果,一些熟视无睹的图像和话题,会变得有些异样,有些难以辨认,但这恰恰表明,读者更能在这本书里发现在不同的语境里讲述中国故事的意义和乐趣。(朱蓉婷)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讯上周五,宫崎骏《龙猫》首映当天拿下1100万票房,占据当天全国首映14部影片之首,票房总排行榜也仅次于《海王》,拿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