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副并不工整的对联,浓缩了一十四部武侠经典,营造了千秋家国英雄梦。94岁高龄的金庸先生10月30日在香港辞世,“金大侠”与我们就此别过。
“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手机和网络,只有金庸的小说陪伴我。”读着“金庸”作品长大的金庸书迷们对大侠的离去自然有着一份特殊的感伤:为自己心爱的作者,也为自己逝去的岁月。而通过不同读者之眼,金庸作品呈现出丰富的解读。他给读者留下的这一片江湖,始终引人入胜。
编者
新华点评
游侠传有家国情
法国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金庸小说,首先是一章中国当代文学史。从首部作品问世算起,60余年间,它们光大了中国通俗文学的传统,成为全球华语文学的一张名片。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华人群体,就必然有金庸的读者。华人相聚,不问家乡,不分职业,哪怕素昧平生,纵使政见不同,只要提起金庸的作品,就会心生惺惺相惜之念。
金庸小说,也是一章传统文化的回归史。在他的笔下,既有家乡海宁的夜半潮声,也有负笈地衢州的烂柯对局,从白山黑水到苍山洱海,从天山塞北到巴蜀台海,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尽收卷中,读之者无不为中华文化之精、山川之美而心驰神往。
金庸小说,还是一章民族心性的启蒙史。少年心,英雄梦。随着金庸走笔如龙,历史事迹、稗官掌故信手拈来,虚构角色与真实人物穿插在文本之中,传递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气概,在年少的心胸中播下浩然正气的种子。
金庸小说,更是一章中国文化开放史。40年前,大门初启,伴随同题材改编的影视剧作品,金庸小说开始进入祖国内地。不少读者也因此首次知道了香江流淌着与长江、黄河一样的炎黄血脉,对“东方之珠”更生亲近之感。而一些外国读者从武侠文化入手,对中华文化兴趣也日益浓厚。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又沐浴了全球文化交流的风尚,从某种意义上讲,金庸和他的作品既推动了大中华文化圈的交融互鉴,又是这段交融互鉴历史的见证者,也同样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叶书简。
“文章功用不经世,何异丝窠缀露珠”。金庸和他的作品真正感染我们的,是鼓荡其中的浩然正气、家国情怀。它来自中国的文化血脉,给国人以文化的温暖。文学的天空星斗明灭,人间的豪情驰骋纵横。新华
男读者追忆
他留下了一个江湖
——金庸小说满足一代人的青春梦想
□王淼
得到金庸先生去世的消息,虽然很突然,却并没有感到太意外。毕竟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了,而且一直以来就有金先生身体欠佳的传闻,但不管怎么样,金先生一生极富传奇色彩,身后更是留下了十多部经典的武侠巨著。
对于我们那一代人来说,金庸的小说曾经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我们那一代人所有的美好记忆,几乎都与金庸的小说相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金庸适时而至,白天窝在沙发上看港剧,晚上挑灯夜读金庸的武侠小说,可以说正是在金庸小说的精神抚慰中,我们度过了那些无所事事的迷乱的日子。无论是萧峰的豪情壮志,令狐冲的潇洒不羁,还是黄蓉的精灵聪慧,程灵素的一往情深,是金庸的小说满足了我们青春期的梦想——男孩子向往的英雄美女,纵横四海;女孩子向往的侠骨柔情,浪漫唯美;所有那些无所适从、难以言说的情愫,都在金庸的小说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
记得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一个冬日,在一列由南往北疾驰的火车上,我第一次读到《笑傲江湖》。车厢内很拥挤,光线也不太好,我蜷曲在两节车厢对接的一隅,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金大侠迷人的文字,沉醉在那个惊心动魄的江湖世界里而无法自拔。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四册小书几乎是被我一口气读完的,那时我才感到,长途坐车竟也可以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啊。从那时开始,我知道了一个名叫“江湖”的地方,那里既是快乐的、浪漫的,又是神秘的、复杂的;其中既有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也有占山为王的成人童话。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遗世独立、我行我素,每个人的生活都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有了这样的先入之见,后来看张纪中版的电视剧《笑傲江湖》,就感到电视剧缺少了融世俗化与人性化于一体的个人主义精神。
随着年龄渐长,我终于明白,这个世界从来就不存在一个独立于世俗社会之外的“江湖”,当然也不存在绝对的个人自由。人们能够做到的只是以自己的心灵构建一个精神上的“江湖”,以之演绎自己精彩的内心世界,并在这个隐秘的世界中局部实现自己啸傲江湖的个人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武侠小说将这样一种江湖情结明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凭着武侠小说所演绎出的虚拟的“江湖”,我们所感受到的其实是人类对世俗陋规的不屑一顾,以及对个人自由的强烈期盼,这是武侠小说带给我们的关怀,也是金庸先生带给我们的关怀。
所以,作为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尽管金先生已经远去,但他的传奇却并没有结束。金先生带走了他自己的江湖,却留下了他的小说——一个更为阔大的江湖,通过这个江湖,我们依然能够在精神的层面上实现对世俗人生的超越,在心灵的层面上完成对平庸生活的批判。
女读者感言
巾帼不让须眉
——从金庸若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谈起
□黄金湖
武侠里的快意恩仇似乎是男性主宰的世界,但金庸小说作品里,女性也没有缺席于江湖,我想这至少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是它显示了作者对女性之美(既包括外形上的柔美,也包括女性独有的机敏、聪慧、忠诚及能在江湖上独当一面的内在之美、实力之美)的眼光;二是对女性的充分尊重;三是很好地遵循了人本主义;四是对秩序逻辑的深邃思索。
在他的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里,读者可一窥女性的隐忍、坚韧、勇敢:人称“翠羽黄衫”霍青桐武艺高强、军事才能过人,是心怀家国大业和民族安危、舍爱取义的巾帼侠女;红花会里的当家夫人们扮演着男人们的坚实后盾且个个不让须眉;就连弱质女流“香香公主”也呈现出冒死行刺敌国国君,最后殉国的勇敢一面。
网上流行一种说法:“据说金庸看不惯他的"渣男"大表哥徐志摩,于是在他的笔下,被称为"表哥"的,大多数是坏人负心汉。”这仅是博人一笑的网传段子,并没有事实根据。但说起坏人负心汉“表哥”,让人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一往情深无奈痴心错付的“神仙姐姐”王语嫣及其“表哥”慕容复——《天龙八部》里的“后燕”鲜卑氏贵族慕容氏余脉,并与丐帮帮主乔峰(萧峰)并称“北乔峰南慕容”。不得不承认,《天龙八部》沿袭了金庸作品中一贯以来以武林派系为代表的江湖秩序为主线、以边塞纷争及民族融合(契丹、大宋、大理、鲜卑等)为辅线的题材结构指向,尽管里面成功塑造了被读者誉为“金庸笔下第一大英雄”的乔峰为首的乔峰、段誉、虚竹的“三人组”等侠客群像,但里面仍然不乏各种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权主义者”王夫人及其老家仆们、“心机女”马夫人、熟读天下武林秘笈的聪颖女王语嫣、泼辣貌美的木婉清、善解人意的阿朱、毒辣执着的阿紫、善良可爱的钟灵等等。《天龙八部》里最具戏剧性意味的莫过于作品中几乎所有年轻貌美的女子都是段正淳的私生女,而所有风韵犹存的“资深美女”都是段正淳的情人。故我的一位女画家朋友笑称,段正淳是所有男人渴望的投射。然而更富讽刺意味的是刀白凤的一夜欢愉狠狠地回击了段正淳的屡屡出轨。
刀白凤可谓是比王夫人更彻底的女权主义者。前者遵循内心渴求而在行动上冲破了世俗道德的羁绊,哪怕仅仅是一次性的行动;而后者还停留在世俗礼教层面的打击、报复中。而马夫人则可视为女权主义者中的极端分子:她对爱情有反叛的勇气、有追求的期待,她的骨子有着对爱情的自由向往。但不幸的是,求而不得的爱情使得她丧失理智,仇恨让她走上了末路。所以她也成为了金庸笔下的反面人物,是一个并不讨好的角色。
在我看来,金庸老先生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女性形象,赋予动人心魄的情节,让女性群像出现并参与江湖的资源禀赋的分配,而不全是武侠世界里“英雄美人”式的套路,是大师对女性予以平等视角的价值审美的结果。
文化地图
香江觅侠踪
著名作家金庸离世后,香港文化界开展有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以下地点,可让我们在书影、邮品中继续“约会”大侠。
编者
1 金庸馆:
珍藏大师手稿与私人物品
香港文化博物馆的“金庸馆”是香港特区政府设立的首个以金庸为主题的常设展馆,馆内罗列了300多项珍贵展品,如金庸使用过的私人物品、早期流通的小说版本、手稿、文献及照片等,吸引着大批市民和游客源源不断来此一睹大师风采。自设立以来,它一直向大众展示金庸对香港文化的贡献。
2 书店:
开设金庸专柜陈列全套作品
金庸离世后,香港多家书店连夜开设金庸专柜,许多读者前往购书缅怀。商务印书馆工作人员刘美仪说,目前各门市已重点陈列了金庸先生的作品,还将与出版社沟通,讨论下一步的追思活动。而湾仔三联书店的金庸专柜则摆放有金庸的整套小说,包括12套小说的普通本、袖珍版和新修版。
3 香港中央图书馆:
“文化焦点”图书角赏读经典
在香港图书馆借阅量最多的成人中文小说类书籍统计中,前十名中有八部都是金庸的作品,位居榜首的是馆藏数量821本的《射雕英雄传》,借阅量高达10913次。
日前,香港中央图书馆为纪念金庸,专设了“文化焦点”图书角,陈列了不同语种的金庸作品以及他人对金庸作品的赏析。中央图书馆助理文书主任吴卓熹说,金庸小说的借阅量向来可观,不少读者多次借阅、反复品读。
4 香港邮政:
“金庸小说人物”邮票12月面世
金庸武侠小说的成功,不仅归功于其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也有赖书中所刻画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为此,香港邮政准备在12月发行“金庸小说人物”邮票,展示多个经典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也将首次推出邮票小册子,内附30枚以张无忌太极拳为主题的邮票,当读者快速翻阅邮票小册子时会看到连续的动作。
曾为金庸《射雕英雄传》等小说画过漫画的香港漫画家李志清为这套邮票绘图,在他看来,金庸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他的作品表达“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爱国情怀、忠贞的爱情等人类美好的情感,鼓励人心向善。新华
新闻推荐
《声临其境2》周五首播 杜淳“把黄渤配成偶像剧男主角的感觉”
新快报讯记者徐绍娜报道湖南卫视倾力原创声音魅力竞演秀《声临其境》第二季将于1月25日(本周五)晚首播,首发阵容严屹宽、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