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种不同造型的宫灯,在故宫中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它们的制作工艺、材料都绝非坊间仿制的宫灯那么简单。新华社 李欣 摄
刺绣荷包里装的是皇家的“压岁钱”。原来古时的压岁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带在身边把玩、当做吉利物品或辟邪用的类似钱币、元宝样子的东西。新华社 金良快 摄▼
在乾清宫前丹陛竖立起“万寿灯”一对。这些灯的使用方式、尺寸规模等都是工作人员通过在文献中查勘、在各个库房中找到灯身模型、灯联小样,以及灯杆原件等,再原样复原出来的。新华社 金良快 摄?
在养心殿东暖阁还原的“明窗开笔”场景,是指皇帝新年举行的第一次书写仪式。皇帝会用万年青笔书写吉语笺,为天下苍生祈福许愿。吉语笺写毕,封存于黄匣中,任何人不能开启。直到今天,人们才有幸看到它们的真容。新华社 金良快 摄?
春节期间,皇宫里会唱大戏,还会有“花样滑冰”和杂技等表演。“除夕戏目折”是一件新发现的文物,于2019年1月9日在故宫养心殿西配殿修缮过程中被发现。根据对演员生平的研究,最终确定此戏目为道光朝时所演。图/新华社▼
▲“五帝御笔福字”分别由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书写,以“磬”形展示。清时传统,腊月初一开始,皇帝就会开始写福字、春条、春联,皇帝写的第一个福字自然是贴在乾清宫的门上。之后写的一些还会贴在其他宫殿,或赏赐给大臣和外藩。新华社 金良快 摄
这张红色小案桌,是大年初一早晨,皇帝吃饺子时用的。装饺子的盘子必须要放在案中间那个葫芦图案上,葫芦上面写着大吉二字,所以它叫“大吉宝案”。皇帝这一天吃的饺子里面也会放钱币,图个吉利。图/新华社?
宫里过年摆的年花,包括各种珍奇盆景。图中是一盆珠宝做的梅花珊瑚盆景。新华社 金良快 摄
宫里除了皇上御笔写的福字、春条、春联等,过年时还会贴各种门神画、年画。但清代宫廷中,门神与春联一般都不是粘贴的,而是装裱后装框悬挂的。新华社 刘宪国 摄▼
正月初一这天,皇上一家要吃“团圆宴”,餐具也分等级,皇帝用金龙碗、金龙盘,桌子共会上108种各色吃食;皇后用里外全黄暗云龙盘碗、金勺筷,各色吃食减为64种;贵妃以下就没有金餐具了,每桌上只有32种食物。图中是乾隆四十八年春节时“宗亲宴”的场景,动用了文物超过100件。新华社 刘宪国 摄▼
《国家宝藏》第二季中的明星文物——金瓯永固杯原件。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专用的酒杯。每当元旦凌晨子时,清帝在养心殿明窗开笔时,都会把“金瓯永固杯”放在紫檀长案上,注入屠苏酒,燃起“玉烛长调”烛台蜡烛,寓意大清的疆土、政权永固。新华社 张传奇 摄▼
宫里用的吉庆蜡烛,用料与工艺也相当讲究。新华社?金良快 摄
▲春节期间的祭祖更是最重要的传统礼仪活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的神主牌位及众多斋戒牌一一亮相,均是材质优良、工艺精美。图中是斋戒铜人与斋戒牌。新华社 金良快 摄
易芝娜/编撰
故宫博物院1月新推出了一个“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的展览。故宫里挂满的宫灯以及近千件展品,为观众呈现一个充满“年味”的紫禁城。
这种“年味”不仅是红红火火、金玉满堂的热闹气氛,一件件平日里不容易见到的老物件,更将我们带入那些在各种电视剧中似曾相识的“宫里的生活”。它们记录的才是真实的历史。
例如,立天灯、万寿灯是清代早中期过年最盛大的活动之一。自道光二十年(1840年)被节俭的皇帝取消以来,这些巨大的宫灯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将近200年。例如,“敦亲睦族”单元展示的皇帝家族的“团圆饭”场景,宴桌摆放参照了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膳档的记载,动用文物超过100件,以复原陈列的方式,呈现了宗亲宴上的金龙大宴桌与宗亲宴桌。
此外,一张专门摆放皇帝过年那晚吃的饺子的“大吉宝案”、一包装在刺绣荷包里的“压岁钱”、几张不同风格的皇帝写的“福”字……也都见证着旧时皇宫里的“年味”。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台北1月30日电台湾传统艺术中心下辖国光剧团创作的戏剧作品《十八罗汉图》,将自3月起在海峡两岸多地巡演,为观众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