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谈
截至2月12日晚,《流浪地球》票房突破25亿,在节后仍然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日前该片导演郭帆在接受采访时称,影片“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并认为《流浪地球》开启了“国产科幻电影元年”的说法为时尚早。
作为春节档评分最高的电影,《流浪地球》在节前排片时并不被看好,但在过了大年初一之后,《流浪地球》开始了它的反超之旅,稳稳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春节档作品,猫眼9.3、豆瓣8.7的评分,也客观反映了观众对它的肯定。
《流浪地球》成为最热的话题电影,也出现一些批评声音,甚至不乏尖锐的“指责”。但片方与主创对此表示出接纳的态度,并没有像往年一些导演所做的那样反唇相讥。当影片还在热映期的时候,主创能够主动承认作品的缺憾,反思创作过程中的不足,并低调地看待舆论赞誉,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清醒的态度。
如郭帆所言,十年二十年积累下来之后再回头看,哪一年是真正的爆发点,才算得上“国产科幻电影元年”。作为本土科幻电影的一次创新,《流浪地球》终于走出了“土味科幻”,宏大的故事设定,以及媲美好莱坞的精致制作,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当然,剥离掉这层“新鲜感”之后,也能发现观众对《流浪地球》是存有私心的,因为与进口片相比,国产片的本土元素所引发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很容易让观众只为作品的优点而感动,对作品的缺点视而不见。
观众的这种心理完全可以理解。事实上,发生在《流浪地球》身上的口碑效应,此前已经数度在《我不是药神》、《无问西东》、《红海行动》等国产片那里得到了印证。随着阅片量的大幅增加,中国观众的宽容度与挑剔度也在两极分化,对于烂片,观众有了基本的分辨能力,可以用脚投票迅速地把烂片的排片拉下来,对于优质电影,观众往往会以鼓励的态度进行追捧,给出超出影片本身质量之外的掌声。也正是这种环境,鞭策着有追求的电影人潜心创作,敢于冒险,用质量去拼市场。
但在舆论热度居高不下的状况下,还是要尽可能地给予《流浪地球》最客观的评价,或者说,通过各种声音与观点的碰撞,让“飘远”的《流浪地球》回到最合适它的轨道与位置。“杠精式”的棒杀与“不接受任何差评”的捧杀,对于《流浪地球》以及国产科幻片的未来,都会形成伤害。但有一点值得欣慰,众声喧哗当中,已经有主流意见在形成,包括《流浪地球》的成败得失,以及未来国产科幻片拍摄的走向与注意事项,这些天已经有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得到广泛传播。表扬也好,批评也好,这些声音都会成为推动国产科幻片发展的动力。
《流浪地球》是否真正开启了“国产科幻电影元年”不重要,重要的是,宽容的观众与清醒的主创,在目前尚且不成熟的电影市场背景下,形成了一次良好的互动。宽容的观众会给创作者以自信与勇气,反过来,清醒的创作者也给予了观众继续支撑他们的理由。这两者之间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中国电影能多出佳作,在将来能够多出一些可以在国内拿高票房也可以输出到国外的“世界电影”。即便“国产科幻电影元年”没来,《流浪地球》的成功或许也充分说明,国产科幻电影的好时代在等待许久之后终于来了。□韩浩月
新闻推荐
《流浪地球》海报本报综合消息春节期间,除了阖家团聚走亲访友,看场春节档电影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今年春节首日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