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导演郭帆一战成名
本报综合讯凭借《流浪地球》,之前名不见经传的80后导演郭帆一战成名,在此之前,他执导的院线电影只有《李献计历险记》和《同桌的你》。从小热爱科幻的郭帆,从最初让投资人半信半疑,到率领团队熬了四年完成《流浪地球》,一路飘红的票房和观众的热情给予了他最好的回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郭帆说,做科幻电影是他从小的梦想,“因为我想去拍科幻片,才去做导演,其实是这么一个逻辑。”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郭帆满怀期许:“(国产科幻片)特别像一个小孩,我们在慢慢地扶他走路,然后前进,希望他可以健康成长。”
当导演就为了拍科幻电影
1980年出生的郭帆在1999年参加了高考,那时他不顾家里反对,打定主意要考北京电影学院,尽管最后由于被划归在招生地域外而不得不到海南大学读了法律,这也没有打消他想当导演的念头。
读书时,他一直坚持拍短片,毕业后进过电视台,拍过广告、MV、综艺节目等,他曾在旅游卫视《亚洲音乐中心》节目工作过。2009年,他如愿以偿,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管理系研究生。2011年,其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李献计历险记》上映,获得了第16届韩国富川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电影奖等奖项。2014年,他执导的第二部导演作品《同桌的你》又以2000万元的成本拿下4.56元亿票房。这时候,资本纷纷找上门来,希望他继续能拍一些“性价比高”的青春爱情片,那时他总共收到200多个同类型的剧本。结果郭帆都回绝了,因为他当导演的唯一目标,就是拍科幻电影。
2015年,机会真的来了。中影集团拿着搁置多年的刘慈欣的三部短篇小说《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微纪元》找到了郭帆,问他想拍哪部。“当时想来想去,只能是《流浪地球》可以拍,其他两个很难拍出来。”很早就看过刘慈欣原作小说的郭帆,选了他感觉相对容易拍的“小破球”,正式开始了长达四年、痛并快乐着的“小破球”诞生之旅。
科幻类型片如何落地中国
筹备与拍摄过程中,制片人曾一度“绝望”,“有些问题真的不仅仅是没有钱这么简单”。《流浪地球》原著作者及影片监制刘慈欣也说过:“科幻其实更适合于画面而不是文字来表现,但科幻小说里的一句话要变成画面需要密集的创意,这个拍摄起来是很艰难的。”
首先要解决的,是剧本创作时如何嵌入中国式文化内核和审美追求。在郭帆看来,要让见惯了好莱坞科幻片的中国观众认同并接受国产科幻,就必须克服文化上和审美上的障碍。他以《钢铁侠》为例解释:“如果我们把这个剧本翻译成中文,然后拿同样的钱同样的团队,只不过把演员换成中国人,最后整个故事是不会成立的,最大的障碍是在这里。”
因此,《流浪地球》里没有超级英雄,只有一个个像刘启、王磊等等这样的普通人,他们为拯救地球奋不顾身。“我们都是一个一个的普通人,靠我们团结的力量去完成。这其实是特别集体主义的东西,在中国是特别容易被理解的,所以我们通过这个去克服文化层面语境上的困难。”
另一个文化层面的语境困难是价值观的区别。西方科幻片,观众习惯于看到他们仰望星空大海,看到他们乘着宇宙飞船出逃或探索宇宙。“我们更多的是往下看,会觉得这片土地是最有价值的,我们热爱脚下这片土地,更喜欢脚踏实地地生活。这跟我们几千年来的生活习性有关,毕竟我们是从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化而来。”因此,“带着地球去流浪”的设定成为最大的创新与亮点,也是东方文化接入类型片的落脚点。
而对于美学上的落地,郭帆同样拿《钢铁侠》举例:“如果钢铁侠摘掉面具,露出王宝强的脸,你会觉得怎么样?会有很强的违和感,所以如何去消除这种违和感,是我们制作科幻片的第二个障碍。”因此,郭帆要求设计团队做出更多符合中国人审美的设计,“有一次跟美术指导讲,我们一定不要紧身衣,我们看到斯嘉丽·约翰逊穿上紧身衣,会觉得她是黑寡妇,但我们不会习惯中国女演员穿上紧身衣。”(陆乙尔)
新闻推荐
菲利普·迪克著核战后,放射尘让地球上的动物濒临灭绝,地球已不再适合人类居住。为了鼓励残存的人口移民,政府承诺,只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