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安
近日,有媒体发文批评宫斗剧,认为从《甄嬛传》《芈月传》《步步惊心》的霸屏,到《延禧攻略》《如懿传》的热播,宫廷文化传播的不断升温,确实起到丰富大众文化娱乐生活的作用,但是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该文章曝光后,东方卫视原先下午时段该播出的《如懿传》已被换档,浙江卫视的《延禧攻略》也临时变成综艺节目。
宫斗剧为何大热
自从2004年的《金枝欲孽》以来,《宫心计》《美人心计》《甄嬛传》等一批宫斗剧相继成为热点。随着《延禧攻略》的大结局,持续了半个多月的“全民追剧”热潮告一段落。无论是早年的《金枝欲孽》《甄嬛传》,还是如今的《延禧攻略》《如懿传》,宫斗剧自带永不过时的“光环”,让人们总是一边吐槽不休,一边又欲罢不能,一次次无比虔诚地在电视机前、各大视频APP上,一集不落地追剧。
近年来,以宫斗剧为代表的一系列古装剧,每每呈现出现象级的观影热潮。宫斗剧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是尔虞我诈、斗争不断的宫斗戏,让人们在生活中压抑的欲求得到某种满足。《延禧攻略》中充满“怼劲儿”的女主角魏璎珞,就让许多生活压抑但却总不得不憋着“一股气”的人,获得了心理上的极大满足;二是,与充斥着一地鸡毛、锱铢必较的现实生活相比,锦衣华服、高贵精致的皇室生活,有着“压倒性”的优势,使得人们较容易放下比较的得失心,更纯粹地去欣赏剧情。适当的心理距离能极大舒缓人们对生活的焦虑与不满。
宫斗剧十多年来,经久不息,长盛不衰,其内容往往涉及和展现了后宫中,诸多女子你死我活的宫斗内容,使尽了挑拨、篡夺、下药、迷惑、笼络等种种权谋手段。综观这些年来各大热播宫斗剧,不难发现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制作技术虽然在逐渐升级了,但是思想境界却没有升级换代。就其本质来说,大部分宫斗剧的核心主旨,始终离不开一个“斗”字,集中呈现的景象就是后宫嫔妃之间的相互倾轧,而无限的宫斗倾轧中,人性中恶的一面被不断放大,厚黑等处世哲学被顶礼推崇,华夏厚重而灿烂的历史被裁剪得只剩下宫闱之争……历史失去了正邪,人性没有了善恶,只有永无休止的“战斗”。
宫斗剧的价值偏差
文学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外化,观众往往会从文艺作品中寻找慰藉。而《延禧攻略》则用自身的升级,说明了这一题材类型对自我突破的渴望。《延禧攻略》能成为现象级产品一个重要原因,还在于它进行了剧情构架的升级,更加符合当代观众的心理节奏。观众之所以爱看宫斗剧,是因为能通过距离,得到审美的快乐,舒缓现实生活带来的种种负面情绪。显然,以《延禧攻略》为代表的宫斗剧折射了芸芸众生职场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日常,契合了当下碎片化、直接浅显的审美倾向,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但从价值层面来看,这类宫斗剧的文化取向和价值导向则存在明显偏差。
曾几何时,不少古装剧还是“青春偶像剧”的代名词。而在收视高升、好评如潮的背后,对各类古装剧的反思从未停止。除了少部分正剧外,宫斗、穿越等演绎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很大程度上都是披着古风的外衣,展示现代人的好恶喜善。但生活不等同于戏剧,成长需要的是勤奋才能加智慧,而不是“斗”,幸福需要的是抱守善良默默耕耘,而不是一路腹黑开杀。
当“宫斗”多年来已经成为观众烂熟的套路时,更强大的演员阵容、更庞大的制作、更长的剧集,是否就能撑得住一部剧,让它真正经得起观众检验,仍然让人感到迷惘和彷徨。宫斗剧确实精彩,但再精彩的题材,倘若一味“霸屏”,长此以往不仅观众容易心生厌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者的创新。只有对照正剧与悲剧的叩问与探索,才能最终让文艺作品回归现实,产生力量。
新闻推荐
张国立爆料道,他原本是要演现在张译扮演的儿子一角的,后来改成了演爸爸。信息时报讯(记者蔡慕嘉)电视剧《我的亲爹和后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