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妮(左)和学生在学校
生活中的玛杜芭拉
剧照里的玛杜芭拉
范妮·法默
本版制图/林春萍
撰文/供图 孙开元
《纽约时报》是美国最著名的报纸之一,在世界上亦具很大的影响力。从2018年3月起,这份报纸每到周四,就会出现一个新栏目:“被遗漏的讣告”,刊出一位自《纽约时报》(1851年)创刊以来被该报“遗漏”的世界著名女性的讣告,已弥补百年遗憾。这个栏目开办后,获得了广泛好评。
西方现代烹饪先驱
范妮·法默
西方人和东方人的饮食习惯不同,烹饪方法也不同。19世纪之前,美国也出版过一些烹饪书,但里面的菜谱多数是根据会做饭的家庭主妇的个人经验写成,食材和调味品的分量以及具体烹饪方法往往说得含糊不清,经常出现“一把米”或者“适量糖浆”等用词。到了19世纪末,一位普通的美国女性努力改变了这种状况,她的名字叫范妮·法默。
A、销量超过400万册的烹饪书
1857年,范妮·法默出生于美国波士顿市,她的爸爸是一家小印刷厂的老板。范妮姐妹四个,她是老大。对于孩子的教育,范妮父母从小就很重视,期望她们将来能进大学深造。
上高中时,16岁的范妮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左腿瘫痪卧床在家。经过几年的艰苦练习,她终于又能走路了,但在其后的生活中她只能跛行。
在范妮28岁时,因为爸爸的印刷厂生意不景气,她只好想办法独立生活。她先是在饭馆当了一段时间的服务生,但残疾的身体让她吃不消,于是,她就去查尔斯·肖夫人家里在厨房打下手。肖夫人鼓励范妮去波士顿烹饪学校学习烹饪,这是一所培训家庭主妇学习烹饪技巧的学校。
范妮听取了肖夫人的建议,进入烹饪学校学习。她学得很起劲,成绩出类拔萃。1889年,范妮从烹饪学校毕业,留校当上了指导老师。那时候,“家庭科学饮食”和“家庭节俭饮食”的烹饪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尚未成熟,但范妮和她的同事对此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1891年,范妮成为烹饪学校的校长。5年后,她出版了《波士顿烹饪学校教科书》,这是一本全面、科学介绍烹饪技巧的食谱,里面详细介绍了1200种菜式和食物的做法,肉、鱼、蛋、蔬菜、水果、汤、咖啡、面包、甜点等应有尽有。
例如,比目鱼番茄酱的制作:
用料:2磅比目鱼、1/2汤匙糖、2杯番茄碎、4杯黄油、1杯水、3汤匙面粉、1片洋葱、3/4茶匙盐、3棵丁香、1/8茶匙胡椒。
做法:番茄碎、水、洋葱、丁香和糖一起烹调20分钟,熔化黄油,然后加入面粉,趁热搅拌。加入糖和胡椒,加热烹调10分钟,去渣。将鱼收拾干净,放入烘焙盘,浇上一半烹调好的调味汁,烘烤35分钟,中间常涂油。将鱼移至加了热的大浅盘,浇上余下的调味汁,最后铺一些荷兰芹作点缀。
又如,烘焙饼干的制作:
用料:2杯面粉、4茶匙烹饪苏打、1茶匙盐、1汤匙猪油、3/4杯牛奶加1/4杯水、1汤匙奶油……
范妮在这本书中说:“精确的计量绝对是做出最佳菜肴的必需条件。我希望这不仅是一本供读者尝试做菜的书,更是一本传播科学知识的书。”
该书一问世,就成为轰动全美的畅销书,在范妮的有生之年,销量超过400万册。
B、最早在哈佛医学院讲学的女性之一
范妮在波士顿烹饪学校当了11年校长。1902年她辞了职,开办了自己的“法默小姐烹饪学校”,白天给家庭主妇上课,晚上给职业厨师上课。她的学校有200名学生,厨房是范妮的主要教室,她每天跛着脚在厨房里走来走去,边讲解边亲自示范。
每天,范妮很早就来到学校,很晚才回家,投入了全部热情和精力。办学给范妮带来了稳定收入,她买了块地,盖起了房子,并有钱资助她的父母、三个妹妹和亲戚的生活。
范妮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工作热情,让“法默小姐烹饪学校”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社会各层次包括上流社会的女性前来求学,学生们都喜欢向这位蓝眼睛、红头发、活泼开朗的老师求教。她向学生们讲授派队晚宴、午宴以及各种场合的烹饪方法。
在办校教学的过程中,范妮的烹饪技术和理论也在不断提高,她成为饮食和健康领域受人尊敬的专家,当时颇有影响力的《女性家居》杂志,邀请她当食品栏目的编辑。
除此之外,她还到美国各地讲学。在讲学中,她发现不少人因医疗条件所限或营养不良而体弱多病,开始关注起饮食与人之间的健康的关系,希望以食疗来改善人们的健康。
后来,她将讲学的内容整理成《适合病人与康复期患者的食品与烹饪方法》一书,专门讲述如何通过日常饮食为病者补充营养,促进康复。她在这本书中说:“除了孩子,男人和女人都处在走向衰老的过程,尤其是在生病和饱受艰难困苦的时候,衰老的速度会更快。”
对于这本书,范妮最引以为自豪,因为她本身就是残疾者,深知饮食营养对病人的重要性。
之后,范妮还应邀去哈佛医学院给医生和护士们讲授饮食与健康课,她是最早在哈佛医学院讲学的女性之一。
在范妮50多岁时,她身体的其他部位也出现了瘫痪症状,甚至连说话也需要扩音器,但她一直坚持到全国各地讲学。
1915年1月,57岁的范妮因中风去世。在去世前的10天,她还坐着轮椅给人们讲课。“法默小姐烹饪学校”在创办人辞世后,继续办学至1944年。
一百多年来,范妮·法默的烹饪理念影响深远,她的书籍被译为了多种语言,世界各地都有它的读者。美国现代著名厨师朱丽娅·查尔德在她所著的烹饪书中说:“我妈妈早年看得最多的烹饪书就是《波士顿烹饪学校教科书》,她做的煎饼、酥饼和软糖,都是从那本书上学的。”
美国烹饪史专家劳拉·夏皮罗说:“范妮让所有的女性都能将几盘饭菜摆上餐桌,即使从没做过饭的女性。在女性受歧视的时代,没有比这更能体现民主的了。”
宝莱坞的“印度梦露”
玛杜芭拉
印度宝莱坞创立于19世纪末,是印度的一个最大的影视基地。一百多年间,宝莱坞出品了大量影视作品,影响深远。上世纪50年代,宝莱坞出现了一位轰动一时的女星,她以美丽多情的电影形象赢得了观众喜爱,人们称她为“美丽又可怜的女子”、“东方的维纳斯”,她的名字是玛杜芭拉。
从9岁就开始拍电影
1933年2月14日,玛杜芭拉出生于印度德里一个贫穷的帕什图族家庭,父母给她起名为穆塔兹·德拉维。后来,他们一家人搬到了孟买,住的地方恰好离一家电影制片厂很近。一天,制片厂的联合创办人德维卡·拉尼看中了只有9岁的穆塔兹,邀请她拍电影。为了给家里添补一些收入,穆塔兹的爸爸阿图拉·坎同意她参加电影拍摄。
穆塔兹参演的第一部电影名叫《春天》,在里面扮演女主角的孩提时代。在之后的4年时间,她又参加两部电影的拍摄,扮演剧中艺术家的童年时期。
穆塔兹虽然没有学过专业表演,但她的演出自然天成。德维卡·拉尼看到了这位小演员的身上有不可估量的潜质,就为她拟了个艺名:玛杜芭拉。她的真正演艺生涯,开始于1947年。那一年,她和男影星拉兹·卡普尔(电影《流浪者》的男主角拉兹的扮演者)合作拍戏,在传记电影《尼尔·卡马尔》中扮演女主角甘加。1949年,16岁的玛杜芭拉出演影片《泰姬陵》,一举成名。
1951年,美国摄影师詹姆斯·伯克访问印度,为玛杜芭拉拍摄了一组照片,并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刊发了图文并茂的专访,文中称她是国际电影界“最亮的一颗星”。随后,不仅美国读者知道了玛杜芭拉的名字,好莱坞对她也产生了兴趣。
1997年,印度作家卡蒂娅·阿克巴为玛杜芭拉写了一本传记《我想活着》,书里写道:“玛杜芭拉和美国女星玛丽莲·梦露有很多惊人相似之处,两个人都有楚楚动人的面孔,都有灿烂的笑容,都是从里到外光彩照人。”
当年,意大利籍好莱坞导演弗兰克·卡普拉访问孟买,热情邀请玛杜芭拉去美国好莱坞拍戏。虽然玛杜芭拉向往已久,但她爸爸阻止了这件事。
1954年,正在拍戏的玛杜芭拉突然发病被送院,经诊断发现,她心脏间隔缺损,这意味着她心脏部位有个空洞。好在病情不重,并没有耽误拍戏。
1960年,她主演的电影《莫卧儿大帝》上映,这是一部历史爱情大片,讲述的是莫卧儿帝国王子沙林和舞女安卡丽的爱情故事。玛杜芭拉在这部影片中扮演女主角安卡丽。当时,《莫卧儿大帝》是印度耗资最大也是最为成功的一部电影。为了拍摄这部电影,宝莱坞甚至专门建造了一座仿真宫殿作为外景。
受时代的限制,在这部爱情片中,两个恋人很少有拥抱动作,更别提接吻了。影片中有一个情节,在当时被认为是印度电影最性感的情节之一,这就是安卡丽手拿一片羽毛,从沙林王子的面庞上轻轻划过。
在这部电影中,玛杜芭拉凭借着出色表演,成为当时印度电影界最为灿烂的女星,并且获得了“印度电影观众奖”。
灿烂却短暂的一生
印度独立记者、电影研究专家夏尔玛说:“玛杜芭拉饰演的角色大都具有积极乐观的性格,代表了摆脱殖民统治之后新一代女性形象。在实际生活中,玛杜芭拉的生活方式和当时大多数印度女性相比,也自由得多,在一个守旧的时代,浪漫本身就是叛逆。”
在电影《莫卧儿大帝》中,玛杜芭拉有一句著名台词:“我已经爱上了你,再也无所畏惧。”电影中的台词很美,现实生活中,她的爱情却充满坎坷。
1951年,玛杜芭拉和男影星兼导演迪利普·库马尔联袂参演电影《塔拉娜》拍摄,库马尔在片中饰演一位医生,玛杜芭拉饰演美丽的乡村女孩塔拉娜。在拍片中,玛杜芭拉对库马尔一见钟情,从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爱情。他们两个人的花边新闻,甚至成了印度电影杂志的必备话题,影迷也希望这对金童玉女早结良缘。
玛杜芭拉和库马尔的感情日益深厚,就在准备步入婚姻殿堂时,遇到玛杜芭拉的父亲反对,他向库马尔开出诸多为难条件,如必须让玛杜芭拉在库马尔以后筹拍的电影中担任主角,等等。无奈中,库马尔只好让玛杜芭拉在他与她的父亲中选择一个。她经过痛苦抉择,放弃了爱情,选择了家人。
曾经有人问玛杜芭拉如何看待爱情,她回答:“如果没有真爱,人生中就不可能有安宁或幸福。”
也曾有人让玛杜芭拉描述一下她自己,她回答:“我9岁就开始拍戏,过早进入了演艺界,失去了自我。如果失去了自我,还怎么和别人谈论自我呢?”
有诗人称玛杜芭拉是“活着的泰姬”,美貌和气质赛神仙,但她又不是冷面美人,她那梦幻般的眼神、温暖的微笑和欢快的笑声,给人以邻家女孩的亲切感。
1960年,也就是在影片《莫卧儿大帝》上映的一年,玛杜芭拉和经常跟她一起拍戏的男演员兼歌手基绍尔·库马尔结婚。结婚后,玛杜芭拉和基绍尔合作拍摄了几部喜剧片,上座率一部比一部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俩的感情却逐渐变冷。
不久,她的病情开始加重。她的妹妹玛杜·布里杰回忆,玛杜芭拉发病时,鼻子和口腔都会流血,赶来诊治医生能吸出几瓶血。玛杜芭拉还患有肺病,一直在咳嗽,每过四五个小时就要吸一次氧。玛杜芭拉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一直在家养病,瘦得皮包骨,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玛杜芭拉在去世前对家人说:“我想活着。请求上帝,让我活下去吧。”1969年2月23日,刚过完36岁生日不久的玛杜芭拉去世了。
在玛杜芭拉短短的一生中,参演过的电影多达70多部,印度人从来没有忘记他们心中的女神,每次投票评选印度最佳或最美女演员,玛杜芭拉的名字都会名列其中。
2004年,也就是玛杜芭拉去世35年之时,宝莱坞使用数码技术将她主演的黑白影片《莫卧儿大帝》制作成彩色版上映。2007年,人们评选出了宝莱坞十佳女演员,玛杜芭拉名列第二。2008年,印度邮政署发行了一张纪念她的邮票。
2017年,印度新德里杜莎夫人蜡像馆为玛杜芭拉的塑像揭幕。在揭幕式上,玛杜芭拉的妹妹对观众们说:“玛杜芭拉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取得的成就非凡。上世纪中期的印度,女性拍电影被认为是有失体统的事,但是她凭借着高超的演技和出众的外貌,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我们至今深切怀念她,可以说,她活出了一个优秀的自我。”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消息出口影视作品、合拍电影、建立播出渠道,影视出海的进阶之路收获的不仅是观众和口碑,更像一座桥梁,在潜移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