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新闻 电影新闻 电视新闻 综艺新闻 音乐新闻
新岭南 > 娱乐 > 电影新闻 > 正文

居里家族,三代夫妻五人获诺贝尔奖

来源:茂名晚报 2019-03-05 08:31   http://www.kcqsx.com/


居里家族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法国居里家族的荣耀与辉煌,已经铭刻在著名的诺贝尔奖章上。这个家族共有5人先后4次获得3类诺贝尔奖。他们被写入世界各国的教材,几乎每个孩子都读着居里的故事长大。但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个家族最特别的是,每一代都是夫妻携手完成某项事业,并传承至今。在法国人看来,居里家族体现了法兰西民族最宝贵的精神:浪漫情怀和献身精神。

皮埃尔·居里夫妇:

“科学史上的伟大结合”

19世纪初,法国巴黎有一个颇有名气的医学博士保罗·居里,他迎娶了显赫一时的大工业家让·亨利·多尔菲斯的孙女为妻。儿子优金·居里子承父业,也是一个出色的医生。1859年,优金·居里的小儿子皮埃尔·居里出生了。

皮埃尔·居里少年聪慧,18岁获得索邦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19岁被任命为巴黎科学院教材编写人,21岁和哥哥发现“压电现象”。他性格内向,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流露出他内在的深沉”。在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对科学抱有一种诗意的理想和激情。“我们应该让生活成为一个梦想,让梦想成为现实”这一名句,就出自他青年时代的日记。

1894年的春天,皮埃尔接到索邦大学同事们的邀请,“去认识物理系的一位波兰朋友”。35岁的皮埃尔和27岁的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见面了,两人被对方牢牢吸引——皮埃尔看到的是“一张清秀的面孔,镇定中透着尊严的眼神”。那个时代物理学对妇女来说太“冷门”了,可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教师家庭的玛丽亚,却自幼爱好科学。沙皇俄国占领下的波兰不允许女子读大学,玛丽亚便远赴巴黎求学,成为跨物理、数学两大专业的罕见才女。玛丽亚对皮埃尔更是一见钟情,“我被他明亮的眼神触动,他轻松,不摆架子;他的语言迟缓而含蓄;他的微笑单纯、带着一丝凝重却又年轻,给了我信心。”第二年7月,两人结婚。这场被后世誉为“两个人的一见钟情,科学史上的伟大结合”的婚礼,其实极度简单,没有任何仪式,唯一的礼物是朋友送的自行车。婚后,玛丽亚改用法语名“玛丽”,随夫姓“居里”。

当时,法国另一名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铀,它能自动地、连续地放出一种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向外辐射能量。居里夫人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皮埃尔也放弃了自己的项目,夫妻俩开始了对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这是一段艰苦却美好的日子:“皮埃尔被允许使用学院底层的一个仓库……这是一间木屋,有沥青地面和玻璃屋顶。它不能完全挡雨,也没有任何保护设施,只有不少废旧的松板桌子,冬天即使点着铁炉子也不够暖……它是那么简陋,却是那么宁静,我们像生活在梦中,完全被眼前这块新领域吸引着。”一年后的夏天,夫妇俩发现了一种新的放射性元素。为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他们给它取名“钋”(音同“坡”。在法语中,它和波兰一词的发音相近)。

1898年,他们发现了另一种放射性元素镭。皮埃尔用自己的手臂试验镭的作用。“有6公分见方的皮肤发红了,样子像烫伤,不过皮肤并无痛楚;即使觉得痛,也很轻……到20天,结了痂,然后成了须用绷带包扎的伤口。到42天,边上表皮开始重生,渐渐长到中间去。到52天,疤痕只剩一公分,颜色发灰,这表明里面的腐肉比较深。我要附带说,居里夫人在移动一个装着几厘克放射性材料的金属盒子时,也受了同样的创伤……”皮埃尔发现,镭能够破坏有病的细胞、治疗狼疮瘤和几种癌症。放射疗法由此诞生,许多法国医生开始向居里夫妇借镭射试管。

1903年,居里夫妇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在随后的欢庆聚会上,皮埃尔激动地把一管发光的镭盐溶液展示给大家看。但他的学生和同事难过地发现,“皮埃尔的手指伤痕累累,玛丽也是,他们双手颤抖。显然,这是被放射性物质所伤”。

更大的不幸发生了。1906年4月的一天,皮埃尔意外地被一辆马车轧死。这是居里夫人一生中最痛苦的时刻。解脱的唯一方法,是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巴黎科学院给了我很大的荣誉,要我继承他的位子。我接受了这个沉重的遗物。为了纪念他,给他建了一个实验室(指巴黎镭研究所),这个实验室将有利于其他人去发展他的想法。”

1911年,居里夫人因“纯镭隔离法”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此前,还从来没有人得到过两次诺贝尔奖。但长期的高辐射让居里夫人患上白血病。1934年,她在巴黎逝世。随后,镭研究所更名为居里研究所。

伊伦·约里奥-居里夫妇:

永远保留“居里”姓氏

居里夫妇给世界留下两个优秀的女儿。1897年9月,居里夫人生下长女伊伦·居里。伊伦出生后没几天,居里夫人就回到那间破旧的仓库实验室里。等到伊伦会玩会跑时,她最熟悉的玩具,就是父母的试管。

伊伦9岁那年,失去了父亲,居里夫人承担起教育女儿的责任。居里夫人没有让她进学校,而是进行“教育合作计划”——把几个科学家同事的子女组织起来,在他们各自的实验室里轮流教孩子们。后来,这批孩子直接参加了法国各个学院的会考。

有一天,居里夫人的朋友登门拜访,发现伊伦正在玩居里夫人的一枚奖章,便惊讶地问:“夫人,这是极高的荣誉,怎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道:“我是想让孩子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

“闻着化学药水长大”的伊伦拿到了物理学学士学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伊伦随居里夫人到前线,利用放射性仪器,确定伤员体内子弹的位置,使外科手术顺利进行。1919年,伊伦进入镭研究所,成为母亲的第一助理。在这里,她遇到白马王子、母亲的另一位助手弗列德利克·约里奥。

弗列德利克·约里奥,是世界科学史上的又一颗明星。他1900年3月生于巴黎一个富商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儿子。老来得子的父亲把他“视若王子”,养成了他活泼、骄纵的富家子性格。但残酷的一战彻底改变了他的性格。战后,他重回学校,对物理和化学产生强烈兴趣。他在厕所里建起小试验室,浴室墙壁上贴满自己所崇拜的学者照片,其中最大的两幅,就是皮埃尔和居里夫人。

1923年,约里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巴黎物化学校,并深受他的导师、著名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的赏识。在朗之万的推荐下,约里奥来到居里夫人的镭研究所做助理实验员。

约里奥第一次见到伊伦,就是在居里夫人的研究所里。伊伦有杰出的科学才华和安静的性格,她不撒娇,不扭捏,聪明,温和。这对青年物理学家约里奥的诱惑力太大了。他性格外向、善于交际,正需要一股沉静、安详的女性力量。“我能感到她那颗敏感和像诗一样的心。”1926年,两人结婚。由于居里夫妇没有儿子,约里奥决定把自己的姓和妻子的姓连起来,改为“约里奥—居里”,以延续“居里”这个伟大的姓氏。他们因此被称为“小居里夫妇”。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用阿尔法粒子轰击某些物质,能把它们变成新的放射性元素和同位素。这种人工制造放射性物质的发现,是一个重要贡献——目前所知的2000多种放射性同位素中,绝大多数是人工制造的,天然的放射性元素仅有几种。

在居里夫人去世一年后的1935年,这对年轻夫妇荣获诺贝尔化学奖。放射性研究使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1956年和1958年,伊伦和约里奥相继逝世。跟母亲居里夫人一样,“小居里夫妇”的生命也献给了科学。

艾娃·居里夫妇:

为国际儿童事业奔走

居里夫人的次女艾娃·居里,出生于1904年。她的生活和整个居里家族的人完全不同。“我不像我的父母、姐姐、我的外甥和外甥女、还有我的叔叔及表兄弟们,我是家里唯一 一个没选择科学研究的。”

艾娃继承了父亲皮埃尔的诗意和文人气质。她的第一份职业,是钢琴演奏师。居里夫人去世后,她写了一本纪念母亲的传记《居里夫人》,一经出版马上成为国际畅销书,被翻译为32国文字,之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法国被法西斯德国占领后,艾娃前往英国避难,积极投入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后来,她以战地记者的身份,跑遍了利比亚、意大利、缅甸和中国战场。

1954年,艾娃与美国驻希腊大使亨利·拉布伊斯结为夫妇。亨利·拉布伊斯和艾娃有着共同的性格:热情如火,嫉恶如仇。德军占领法国时,亨利等人想方设法把研制原子弹所需要的重水偷运出法国,藏匿起来,以免落入德国人手中。战后,亨利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干事,艾娃出任该基金会执行主任,夫妻俩一同为国际儿童事业奔走。1956年,亨利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来,艾娃也因此获得美国“骑士勋章”。

艾娃为居里家族做出的贡献,不仅是带来了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女婿,她还用自己的文学天才,写下了这个伟大家族的一部部传记,为后人留下了居里夫妇、小居里夫妇的清晰轮廓。

(未完待续)

(据《环球人物》)

新闻推荐

谢芳,半世纪前的青春代言人

她是经典电影《青春之歌》里刚毅坚贞的林道静,是《早春二月》里热情奔放的陶岚,是《舞台姐妹》里善良正直的竺春花;她有...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居里家族,三代夫妻五人获诺贝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