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抵制爱思唯尔网站——知识的代价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视觉中国
文/羊城晚报记者 谭铮
因翟天临事件而牵扯出的“知网”,前段时间由于“最低收费”一事,陷入官司,上了热搜。网友诟病它存在“充钱容易退钱难”、“绑架消费”等问题。
无独有偶,近日,美国加州大学(UC)系统宣布,全部10个分校(包括伯克利分校、洛杉矶分校、圣地亚哥分校等),都不再和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出版商、号称海外版“知网”的爱思唯尔(Elsevier)合作,和其一刀两断。此举得到美国多所高校的响应,全球掀起一股抵制“学术垄断”的浪潮。
UC为什么要抵制爱思唯尔?
爱思唯尔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出版商之一。每年共有25万篇论文发表在爱思唯尔公司出版的期刊上,其中包括《细胞》、《柳叶刀》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旗下期刊的“影响因子”,即某一期刊的文章在特定年份或时期被引用的频率非常高。
这么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出版商为什么受到加州大学抵制?其中一个原因是,双方在是否向公众免费开放学术论文的问题上,无法谈拢。
加州大学系统要求把加州大学系统在爱思唯尔发表的所有研究,向全世界的读者免费开放。这对于研究者、学生、甚至对学术内容感兴趣的普通民众都是利好的消息。但是爱思唯尔拒绝了加州大学系统的这一要求。
此外,双方在订阅费用的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2018年加州大学系统花在爱思唯尔上的开销大约是11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377万元) 。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两部分,第一部分叫订阅费。交了钱,就能看到文章;第二部分叫文章处理费,是指把文章放到网上、提供访问入口的费用。
爱思唯尔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包括加州大学系统在内的许多学术机构的不满,大家对一份内容交两份钱的做法颇为抗拒。在此情况下,加州大学系统谈判团提出,取消订阅费,只交文章处理费。
这一要求被爱思唯尔断然拒绝。他们认为,就订阅费与文章处理费相较而言,订阅费占的比重较大。且取消订阅费的同时,又要向加州大学系统免费开放加州大学所有的文章,全靠文章处理费来运作,这会改变公司的商业运作模式,容易导致公司倒闭。
虽然双方谈判破裂,但爱思唯尔还想继续争取加州大学系统这个大客户。毕竟加州大学系统有10所分校,每年全美出产的研究成果,接近10%都来自那里。
“开放获取”或将打破全球学术之墙
“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是国际学术界、出版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互联网自由传播而采取的行动。希望能促进科学及人文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提升科学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学信息的保存,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率。
学术期刊的订阅费让大学倍感压力。据面向图书管理员的商业期刊《图书馆杂志》的调查显示,一份美国化学学刊的年订阅费平均为 4773 美元,而最便宜的科学通论学刊的年订阅费也要1556美元。对于不属于高校或研究室等机构的个人来说,这种价格让学刊变得遥不可及。而对于财力雄厚、却要订阅多种学刊的机构来说,这种价格让他们越来越难以承受下去了。
面对“开放获取”的模式,有网友表示,细节待完善,但“开源”会是趋势。知乎网友Luyao Zou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越来越倾向于用免费来换取广泛传播,对于学术研究成果来说,公开也有利于扩展学术共同体的边界。
新闻知多点
抵制爱思唯尔
加州大学 并非个案
2012年7月6日,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名为《数学论坛》(Forum of Mathematics)的“开放获取”期刊,为推广该期刊,剑桥大学出版社决定在该期刊发行的最初三年放弃出版盈利,并向论文作者提供期刊全部文章的获取权。
据媒体报道,剑桥大学当时推行“开放获取”期刊,也是因为该期刊编辑委员会创始人之一、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著名数学家威廉·提摩西·高尔斯发起的针对爱思唯尔的抵制运动有关。
高尔斯在当年1月曾发表博文列数了爱思唯尔集团的几大“罪状”,包括利用商业“捆绑手段”向高校图书馆出售期刊数字订阅权和肆意提高订阅费用等。他表示,不会在该集团下的出版物上发表文章,并拒绝担任外审专家和编辑。
该博文当时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随后,数学博士泰勒·内伦创建了一个专业网站——“知识的代价”,呼吁全球科学家和学者联名抵制,吸引超过12000名学者支持该抵制运动。
因为学术期刊的订阅费连年上涨,许多学术机构倍感无力承担。德国的“DEAL”项目诞生了,把许多研究机构集合起来,一起跟爱思唯尔谈判。2016年8月开始谈判,由于进展不顺,2016年底,DEAL联盟里有60家机构的爱思唯尔合约到期,集体宣布从2017年1月1日起不再续订。
在中国,30多家图书馆(包括国家图书馆、清华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等等) 2010年就联合发布过致学术研究论文出版商的公开信。信里说,“持续大幅度的价格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所有教育科研单位的科技文献资源的可持续保障”。
新闻推荐
南都讯记者秦楚乔2月25日,杭州互联网法院审理了著名歌手刘德华诉浙江某科技有限公司人格权纠纷一案。原告称被告在未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