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见血|
我最感伤的是这条街上的纸幡。我送走的第一个亲人是我的母亲。母亲走了三十年了。殡葬母亲的那天,雨雪交加,灵柩艰难地走在滑湿的路上。少年的街道上落满了纸幡,变成了泥浆,再也飘不起来,如母亲的生命将一点点地化为泥土。
以上文字出自《一条少年的街道》(《散文》2014年第9期)一文。
其中,“纸幡”实为“纸钱”之误。
纸幡,亦称“纸引”,用纸制成,上书死者名讳及生卒年月日,下面折叠成长穗,多挂在竹竿或柳枝上,也谓之招魂幡。
如元无名氏《小孙屠》第十四出:“挑着个纸幡儿,招展着痛苦伤情。”
碧野《没有花的春天》十:“阿兴把招魂纸引插在潮湿的坟堆上。”
纸钱,是迷信者在出殡或祭祀时焚化给死人或鬼神当钱用的纸片。
亦可往空抛撒或悬挂墓地。形状有圆形方孔如铜钱者,也有纸上打些钱形的。
纸钱,从瘗(yì)钱(陪葬的钱币,“瘗”即埋葬)演变而来。
因汉代以来丧葬者墓圹中埋有瘗钱,坟墓常被非法挖掘,后人为避免先祖坟墓被挖,就将原来的铜钱改为“纸铜钱”,简称“纸钱”。
出殡时,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开路的人,他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纸或白纸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
经过十字路口、河沿、桥梁、祠庙、城门等地要进行路祭,常会抛撒引路纸钱,以示买通沿路鬼魂。
后面紧跟长子或长孙,在女婿的搀扶下,肩扛“纸幡”。
如幡间系红纸束,为孙子扛幡;如无红纸束,为儿子扛幡;如引魂幡插在灵柩上,说明死者无后。
其后即为持丧棍的孝子,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着的是女眷和亲友。下葬后,纸幡插在坟头上。根据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拍摄的同名电影中,有出殡的镜头,可明显看出纸幡、纸钱的不同。
上述文章中,“街道上落满的”,显然是“纸钱”,而非“纸幡。
□董城关
新闻推荐
《夏目友人帐》同为上周上映的新片在《惊奇队长》的带动下,上周内地总票房为11.55亿元,比前一周的9.5亿元有明显提升。上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