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红手记
电影《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热潮渐过,可以探讨一下这类型的电影,不至于被暴打了。这部电影一边是许多人称之为烂片,一边却是刚上映6天狂揽5 亿票房,赚得盆满钵满。认为好看的朋友说,她看电影时周围一片呜咽声,大家都被深深打动了。这类电影打动的是什么呢?创伤,爱的匮乏带来的创伤、情结,甚至爱的黑洞。
这部电影翻拍自韩国电影,韩国的爱情电影爱拍车祸、白血病或者别的什么突然死亡、绝症,两岸观众都爱看。不单是现在年轻一辈爱看,老一辈也爱看讲白血病的《血疑》(日本)、讲患绝症的妈妈《星星知我心》(台湾)。爱(性)与死亡紧密连接,快要成为东亚文化的一部分了。
按常理,对于人类来说,性(爱)是指向生的,也指向愉悦,怎么变成了一爱就死、一爱就苦得不得了了呢?要照精神分析学派祖师爷弗洛依德的理论,越是低级的生物,性(爱)与死亡越是紧密相连。比如鲑鱼会历尽千辛万苦洄游产卵,完成后死去。所谓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蚕的死亡是在蛹化成蛾之后,完成产卵后死去。更低级的草履虫靠一变为二完成繁殖,生与死的界限更加模糊,没有了间隔。在低等动物里,两者是混在一起的。
有一种说法,胎儿的发育是人类进化史的缩影,由鱼到两栖到哺乳。心理上也有这种趋势,心理成长、发育越是低下、原始,越是保有爱(性)与死模糊的界限。大白话就是:越是在幼年得到的爱少,越是匮乏的人,越是把爱与死连接在一起。很多朋友(包括我那个坐在电影院齐声同哭的朋友)会反驳这种说法,认为父母虽然这不对那不好,但是他们是爱我的。这里说的爱不是指父母主观上爱与不爱,是指婴儿时期的我们所需要的爱是否得到了满足,并且这个爱是否足够多。有的母亲听到婴儿哭就喂奶,不管孩子是冷了要加衣服还是尿了要换尿布,有的父亲买很多自己喜欢的东西给孩子,孩子自己喜欢别的他不给,还有的爷爷奶奶不管孙子吃得有多撑,继续强迫喂食。这些情况下,行为上可能被社会视为爱,孩子主观体验到的不是。
这类电影吸引到女观众数量更多一些,除了被讨论得很广泛的重男轻女倾向导致女性在幼年时没有得到充足的爱,还有心理学教育缺位的原因。母亲常把内心中不被自己接受的部分投射给女儿,比如母亲不漂亮并且为此烦恼,会挑剔女儿长得不好,同时由于母亲缺乏心理学常识,她意识不到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动机,女儿的主观体验就是妈妈不爱我,缺爱。再加上母亲与女儿病态共生,父亲冷漠疏离,爱就被定义为与痛苦、死亡密切相关联。这类电影描绘出了很多人心中病态的爱的画像并持赞同态度,高票房不足为奇。
新闻推荐
《绿皮书》《波西米亚狂想曲》相继上映票房不俗 引进奥斯卡影片成“热门生意”
《绿皮书》和《波西米亚狂想曲》挟奥斯卡热度而来《小偷家族》在戛纳摘得金棕榈榜上有名羊城晚报记者何晶距离2月25日第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