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都挺好》里,让人记忆深刻的情节之一,是苏母对女儿苏明玉的各种拒绝,各种说“不”——
大儿子苏明哲要留学,苏母连问都没问苏明玉的意见,直接就把她那间房子卖掉。
二儿子苏明成提出去旅游,苏母二话不说赞助。
但面对苏明玉提出要1000元的补习班冲刺费,居然立即被苏母否了——我们家没那么多钱,我专门给你争取到一个免费的师范生名额……
被拒绝、被否定、不被接纳,于是,苏明玉长成了我们身边的一类人。他们就像一座座孤岛,虽然心底善良,但内心很难真正接受别人。他们无法自然接受别人的帮助,更没有办法自然去求助。当你以为你已经走入他的内心,但抬起头发现,他其实还在对岸,你们中间隔着一条河。
你会经常拒绝孩子的要求吗?
很多拒绝的发生场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场景一:马上要吃饭了,孩子却嘟着嘴说想一边玩玩具,一边吃饭。你顿时火冒三丈,吃饭就吃饭、玩就好好玩,哪有边吃边玩的?一通训斥,以娃暴哭为结局。
场景二:逛商场时,明明家里已经有的类似玩具,孩子居然还拉着妈妈衣脚让买。“我要买,我就是要……”“不行!家里有一个比这个大、比这个好。”“我就是要……”啪!一巴掌呼孩子小屁股上,伴随着“嗷”的一声嚎叫。
一直说“NO”可以吗?当然不好。
俗话说,3岁看老。指的是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好性格。越小的孩子越可以管好。因为他们大脑回路里的弯弯绕绕少,还不懂得怎样和家长斗智斗勇呢。家长要做的,就是定好规则、执行。同时,最重要的一点:要让孩子懂得交流。
当你拒绝孩子的时候,一定要给孩子留一条路,告诉他你如果想要什么,可以说服我。如果能说服我,我就满足你。不能让孩子太压抑,要给情绪留一个出口,对孩子如此,对成年人亦如是。
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四不要原则
针对孩子提出的需求,如果是过分的、不合理的,家长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一次演讲中,有非常系统地论述。归结为要点既是“四不要”原则。
不要骂孩子。密歇根大学的EthanKross博士在一项实验发现,情绪和身体的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非常相似。让一个人骂另一个人的时候,他难过的体验不亚于拿大棒子抽他。如果孩子因此哭得更难受,请相信,他情绪上的创伤,有可能和被打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不要打孩子。李玫瑾教授的说法特别直接,大人打小孩不公平。除了不公平以外,武力上的惩罚并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孩子当下的认错极有可能是违心、妥协的。
不要尝试讲道理,没用。为什么呢?因为人类的大脑是要靠“逻辑”来运转的。当一个人要通过“逻辑思维”问题时,最先要做到的必然是情绪冷静,然后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分析这件事到底是对还是错。
一个孩子正在哭闹、正在满地打滚,他的大脑只有一个想法——妈妈否定我了,我要闹给她看。此时,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都是“噪音”。
不要走开。李玫瑾的观点是,孩子打滚本来就是表演给家长看的,那你不看,他闹给谁看呢?就算孩子闹得很猛,也要拿热毛巾给他擦擦脸。让孩子感觉,父母还是爱着他的,尽管他有点不讲理。
面对孩子的无理要求,
我们可以这样做
孩子提要求的过程,其实是摸索父母边界的过程。他通过一次次提要求,找到父母的界限——哪些是不可以的,哪些是可以的。如果心软的父母一味妥协,会被孩子拿捏自己的软肋,以后想要严加管教,就更加难了。
在拒绝孩子的时候,语气要肯定、态度保持温和。“你已经看过10分钟动画片了,不可以再看了。”之后,别啰嗦,别讲道理。坚持3次,孩子就知道你的底线了。
有的孩子被否定后,还要追着父母,试图能挽回心意。这时候,父母只需要亮明态度,不需要继续讲道理,否则容易激化孩子逆反情绪。
拒绝孩子的同样事情,家长之间态度前后一致。比如,姥姥、奶奶那可以妥协的事情,到了妈妈爸爸这里就不可以了。孩子肯定不理解啊,哭闹就难以避免了。雅乐
新闻推荐
教科书式演技P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