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疗站负责人在为“工友”们分发加工产品。“在这里很好呀,大家对我也好呀。”目前在板芙一家企业做清洁工的周明(化名),很满意现在的这份工作,工作稳定收入也算不错。
一年前,周明还是一名在“工疗站”工作的精神残疾患者,一年后他成为了一个可以自食其力的人。在板芙镇“工疗站”,“边医疗、边工作 边康复”的模式,让很多精神、智力残疾人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康复,并逐步实现回归社会的愿望。
边治疗 边工作 边康复
周明是板芙镇四联村人,今年 41岁,20年前一起车祸造成他大脑细胞损伤严重,导致器质性精神障碍,让原本一贫如洗的家庭蒙上了一层阴影。多年来为了给周明治病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实在拿不出钱给他住院看病。
对于父母来说,出院后的周明让他们一直很为难,一方面他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人照料。可是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继续出去挣钱养家,只能盼望着儿子在家里别闯祸。4年前周明病情稳定后,进入“工疗站”,从事简单的手工劳动。“刚来的时候,整个人呆呆的,不喜欢跟人交流。”板芙镇“工疗站”负责人黄桂标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性格逐渐开朗起来,慢慢地也可以主动跟人交流了。
在“工疗站”,周明康复很快。2018年,在“工疗站”的帮助下,周明进入板芙一间企业成为一名普通的清洁工人,月收入也从600元飙升到1700元。
周明家里还有一个残疾的弟弟,周明的老婆也是个残疾人。几年前父亲过世后,家里一贫如洗,周明母亲很是担心儿子今后的生活。现在儿子从家中的累赘变成了顶梁柱,母亲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在“工疗站”,周明并不是一个特例。自2013年开办以来,已有6名患者病情稳定并痊愈,生活功能恢复,已经可以像普通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精神智障者、残疾人的快乐家园
3月28日早上,记者来到板芙镇“工疗站”,这个时候“工疗站”里面已经热火朝天,有10几名“工友”正在紧张地忙碌着,每个人手里拿着一排灯线板,正在目不转睛往上面安装小配件。
黄桂标介绍说,“工疗站”建筑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分室内工作室、室内外健身康复场所以及户外的农业种养基地等。工疗站里,还有乒乓球台、跑步机等10多套健身器材。
黄桂标说:“安装灯线板相对简单,不过也可以锻炼他们的双手灵活性和大脑的协调性。”为了找到合适患者加工的产品,“工疗站”也是煞费苦心,先后尝试了塑料花、玩具等产品,几经对比,最后才定下加工安装灯线板这个简单容易的产品。
天气好的时候,黄桂标也带着他们到户外的农业种养基地松松土,种种菜,让大家在轻松快乐的劳动中康复身体,收获自信。
板芙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梁旭东副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说,为精神疾病康复患者设立了“工疗站”,让患者有事可做,有价值可用,许多精神疾病患者也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康复。
见习记者 蔡伟强通讯员 林青霞
新闻推荐
好书推荐[韩]李钟硕罗泰柱著现代出版社作品中收录了80余首现代诗配以李钟硕的独家精美图片,用来展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