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娜丁·拉巴基讲述创作历程。4月15日晚,获得2018年第71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以及金球奖和奥斯卡金像奖等多个提名的《迦百农》亮相北京电影节,导演娜丁·拉巴基来到现场与观众交流。这部收获了超高口碑的电影中文译名为《何以为家》,确定将于4月29日上映。对于现场观众表现出的对影片的喜爱之情,娜丁·拉巴基表示荣幸,她也期待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后,能得到中国观众的认可。
迦百农是《圣经》中的地名,有不少神迹和重要的事情在这地方发生。影片讲述了一个12岁男孩赞恩的艰难历程,他状告父母让其来到这个世界,却没有能够好好地抚养他。故事就此展开,并对他存在的合法性产生质疑:除了被虐待之外,这个幼小的儿童生来就没有任何身份。通过赞恩的奋争,《何以为家》希望成为所有没有获得基本权利保障、缺乏教育、健康和爱的人们的代言人。
《何以为家》在全球上映后,被称为是“眼泪收割机”。在15日晚的展映中,影片同样收获了中国观众的盛赞。《暴雪将至》导演董越坦言自己是“全程在哽咽中”看完了全片。导演许振昊则关注到了影片的摄制技巧,称低机位的拍摄呈现在影院大银幕上给人带来了极强的代入感。
娜丁·拉巴基1974年生于黎巴嫩,导演兼演员。《何以为家》是娜丁·拉巴基的第三部导演作品,而三部电影就已奠定了她的国际声誉。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娜丁·拉巴基将担任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主席,她感谢电影节给予她的这份殊荣,让她的梦想照进现实,而她也更希望多拍关注社会现实,让观众有共鸣的电影,就像这部《何以为家》。(新华网)
新闻推荐
公司公告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林琳)视觉中国(000681)4月16日晚间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后,昨日涨幅一度接近8%,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