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广雅中学高一(3)班谢凯至指导老师刘文岩
两家公司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生产线上空包问题的故事,传播颇广,甚至成为了不少人的人生信条———认为自己只要富有创造力,就算不怎么读书也可以比专家更厉害。
这两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提出背景各有不同。小企业的生产力低,假如为了空盒这么一个小事情斥巨资请专家,引进前沿设备,显然是不科学的,所以他们看起来有些投机地选择了巧妙的“电风扇法”。大型企业规模大产量多,并且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大,在生产时不容出现任何错误———假如出了错,企业声誉的损失比小企业大得多,经济负效应也会大得多。花大钱请专家设计一套昂贵的设备尽可能减少出错,对于大企业来说才是最佳选项。
到这里你大约认为两家企业只是各取所需,做出了符合自己利益的最优选项罢了。可是仔细咀嚼,却发现这个故事恰恰缺了最重要的一环———结果。
大企业的“大”,其中必有它的原因。生产线的水准高,决定了其产品的质量好。设想一下在全封闭的甚至要求无菌操作的车间里,放上一个电风扇吹,不仅是扰乱了空气,甚至可能造成污染,其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花大价钱引入设备去解决空盒问题,避免问题商品出街,最终提高收益,这种精细的打算可以保证万无一失。
小企业却丝毫不用考虑这些,他们只是想获得小规模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罢了。假如小企业真的用这种方法致了富,也变成了大企业,他们也不得不考虑花大价钱把他们的产品质量升级,以求更长远的发展。
所以,尽管小企业的抖机灵的确有一定作用,但终究是登不上大雅之堂。曾经看了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主角马汉的天才朋友曾质问教授太空上没有重力,无法用铅笔写字,完全不用花几亿美元去研发太空专用笔。当时我也被他的机智所折服,但直到影片最后才知道,铅笔会断裂,铅笔屑会飘进仪器里,导致安全事故。
所以看似小企业比大企业聪明得多,但是中国有句古话叫厚积薄发,大企业的做法,才是最稳妥最实在的,也是长远性远大于小企业的,最后的赢家必是大企业。
这则故事在社会上越传越广,小企业的“小聪明”受到追捧,正如一批评家所说的:拿小作坊的“权宜之计”,去嘲笑大作坊“严谨踏实”,这就是裹足不前的原因了。
无论是在企业还是公司经营,不难发现那些长久存在的、持续发展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将创新化为生产,生产中再出现标准,再不断完善。从没有一项新技术是一蹴而就的。这就是一种远见,一种将个体方案投射到复杂环境、把每一步都为将来铺路的思考方式。本版统筹:方军
新闻推荐
“鹰眼”透露最爱角色,“雷神”谈三个克里斯,“蚁人”分享亲子关系 他们在上海聊半天,就不告诉你《复联4》剧情!
信息时报讯(记者马泽望)《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下称《复联4》)4月24日内地上映,目前内地票房预售已经超过3亿元。昨日,漫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