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何以为家》海报由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执导的《何以为家》已于4月29日全国公映,上映后很快被广大观众称之为“眼泪收割机”。该片以12岁男孩赞恩在法庭上起诉自己的父母生下自己为线索,倒叙回赞恩之前经历的一系列故事。
黎巴嫩女导演:
不希望大团圆只出现在银幕上
黎巴嫩女导演娜丁·拉巴基是一位理想主义者,她特别相信电影能够改变世界,不希望大团圆结局只出现在银幕上,“即使不能改变现状,至少也可以引起话题和争议,引发人们思考”。2018年,该片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大奖,2019年又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该片女导演娜丁·拉巴基出生在黎巴嫩一个很优渥的环境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家庭主妇,黎巴嫩在1975年至1990年,爆发了一场持续近15年的内战,她是在战争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看到很多人的挣扎与痛苦。娜丁·拉巴基说,黎巴嫩目前承担了50万难民,特别是底层儿童的生存现状对她触动特别大,街头随处可以看到很多小孩,他们从事各种工作,搬运重物,卖口香糖。有天凌晨,娜丁回家路上看到令她十分心碎的一幕:一个母亲怀里抱着半睡半醒的孩子坐在路边乞讨,孩子没有哭闹,似乎只想睡觉。这一幕一直停留在娜丁·拉巴基脑中,最终形成一幅画面:一个孩子对着父母哭喊,控诉他们为什么要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最终,这成为电影《何以为家》中十分令人震撼的场景。
走访调查历经3年
聚焦黎巴嫩难民小孩
作为一位导演,娜丁·拉巴基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呈现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去正视他们的问题,“如果继续保持沉默,就有可能成为促成他们现在境况的帮凶一样。”在影片开拍之前,娜丁·拉巴基做了三年的走访调查,独自一人戴着墨镜和帽子去了黎巴嫩很多地方,主要包括贫民窟、监狱、拘留所、法庭等影片中涉及的场景,还与贫民窟的儿童与父母交谈,了解他们的境况,同时了解这个体制出现了哪些问题。
因为电影太过真实,娜丁坦承一开始审查是很难的,需要跟政府进行多方交涉,片中涉及到的一部分,可能是黎巴嫩政府不太希望让大家看到的,“但是,在这个谈判的过程中,我一直坚持电影是改变的开始,只有通过电影揭露问题,我们才能作出改变,对体制等其他一系列的问题进行改变,最后说服了政府的相关部门。很幸运,这部电影终于还是能够跟大家见面了。”(新一)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聂青报道由阿方索·卡隆执导,在刚过去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获得最佳摄影、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三项大奖的《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