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德云社演员吴鹤臣患病众筹百万医疗费”事件在网上被热炒。网友质疑,吴鹤臣家里有2套房一辆车,也有正常医保,背后还有德云社,为什么还要众筹100万?
对此,吴妻回应说,网友质疑的两套房子都是公租房,一套在父母名下,一套在爷爷名下,爷爷已经过世,两套房子均无法出售。车为婚前购置,家中有瘫痪病人,日常出行很是麻烦,从昌平南口到天坛医院六十公里,车不能卖。
作为国内最知名的相声社团,德云社也发表声明称,吴妻发起的众筹系其私人行为,德云社和郭德纲本人将继续向其提供一定程度的经济援助。
照我看来,这起事件关键点在于信息是否透明。若吴妻在发起众筹时便将相关信息坦诚公布,则算不上是骗捐,否则就难逃外间滔天议论。我认为,在类似这样的事情上,我们有必要适当节制内心的正义感——一个人未必非要等到山穷水尽时才可以向公众求助,只要没有恶意隐瞒,是否捐助的决定权毕竟在捐助者手里。这个话题,类似于过去人们讨论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能不能拥有手机,我们没必要为此无形中设置另一种“歧视”。
但这并不是这起众筹事件引发的思考重点,重点是,吴鹤臣的经济状况,确实与网友所理解的众筹含义有一定距离。它带来的一个可能的负面影响是,透支了网友的助人之心,消解了网友对众筹的信任,占用了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资源。
我一直认为,对一些身处绝境中的人来说,众筹是其能抓住的最后一丝光亮。相信很多人都在朋友圈遇到过各种各样的众筹,其中呈现的活生生的苦难令人无比沉重。但悖论是,由于这些底层人士社会资源有限,很多人对陌生人的求助也逐渐麻木无感,其所筹款项,反而不如经济状况更好但更有影响力的求助人士。
因此,面对各种各样的求助者,人们不但要适当节制内心的正义感,也有必要适当节制一下爱心——学会雪中送炭,并力争清晰辨认人世间的所有纷纭。
新闻推荐
无论志在必得的三个奥运项目,还是全力去争的两项双打,布达佩斯世乒赛的五个冠军奖杯,中国队习惯性地照单全收。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