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鹿 {上海}
北京老同学发给我一张图片,是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十三样凉食。北京点心,素来是一个聊不完的话题,文人笔下也常见它们的身影。读梁实秋,我知道了花糕、翻毛月饼、藤萝饼、缸炉;从唐鲁孙那里,我了解到勒特条;老舍呢,为我们介绍了五毒饼;连一脸严肃的鲁迅,在日记里也留下数十条去稻香村买饼饵的记载……
京派点心确实眼花缭乱,何以花样如此繁多?梁实秋在一篇《北平的零食小贩》里一语道破:北平人馋。北平人之所以馋,有人说是由于当年的八旗弟子游手好闲的太多,闲就要生事,所以在吃上打主意自然也就好理解了。
放在从前,“馋”这个字绝对不是什么好字,潜台词影射好吃懒做。如今语境变迁,“馋”字倒变得越来越可爱。因为馋,生出遍尝各地美食的心思,继而对生活葆有不懈的兴致,日子就值得期盼虎虎而有生气了。
老同学是个吃货,隔两天,我收到一只纸箱,除糖火烧和姜汁排叉外,她还给我快递来了咯吱盒、牛舌饼、山楂锅盔,还有一盒来自稻香村的谷雨椿芽酥。稻香村别出心裁,一年二十四个节气,都做出对应的点心。这一盒椿芽酥,正是为谷雨节气限量特制的。打开盒子,椿芽的香气破饼而出,好香啊,我从来没有闻到过这么香气袭人的饼,傻傻地坐在八颗椿芽酥前,闻了又闻。每颗椿芽酥上还画有一棵绿色的小嫩芽,我便看了又看,喜欢啊。
开心地将点心从箱子里一袋袋拿出来,装进瓶瓶罐罐,每一样取一个尝尝。咯吱盒,这个名字很可爱,一不小心我就说成了“咯吱窝”。脆脆的,吃了一个根本管不住嘴巴,还想再吃。老同学告诉我,咯吱盒是用绿豆磨成粉做成的,因费时费力,过去老北京人只在过年时才吃。牛舌饼,我曾在文友的文里看到过,京城出生的女孩移居到多伦多,每年回国探亲,头一个点名要吃的就是牛舌饼。尝了一个,味道很特别,甜咸交加,辨识度极高。山楂锅盔,据潘粤明说,这是他每回去剧组必带的糕点。圆圆的饼上印了一个方形红戳,上书四个大字:山楂锅盔。有一种威武霸道的气势。掰开来吃一口,嗨,明明是小清新嘛,酸酸甜甜的,很对我的胃口。
有人说,一下雪,北京就成了北平。当我吃着这些北京点心时,某个刹那恍惚觉得自己正站在北平的某间饽饽铺里。老北京人管点心叫“饽饽”,卖点心的店铺就叫“饽饽铺”。一吃北京饽饽,北京就成了北平。穿越的感觉,又奇妙又欣喜。
新闻推荐
要说衣橱中必不可少的单品绝对少不了T恤的名额。这样一个基础必备的设计,现在被设计师们赋予了更多更好玩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