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烈勇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对人民教师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教师的真实写照。在学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位老师都对学生肩负着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是教育者、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成长道路的引路人。时下,应如何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已成为教育的热点话题。结合近30年教育工作经验,笔者粗浅地认为,鼓励、陶冶、陪伴是有效的德育途径。
一、 鼓励表扬代替批评指责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过:“当你处理儿童思想上、感情上、认识上的差错时,一刻也不要忘记每个孩子都有善良的志向和良好的愿望。任何呵斥、任何威胁、任何想损伤儿童心灵的意图都是不容许的。”记得大学刚毕业那年,我接手了一个特别的班级。“六(4)班是一个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纪律和习惯方面都很差劲的班级。”接班之前我就收到了其他老师的“温馨提示”。到了该班级以后,我发现果不其然。确实,六(4)班的孩子们活泼外向,思维敏捷,还多才多艺,让我从心里大为赞赏。但是,这个班级存在着纪律差、卫生差、行为习惯差以及个人意识太强等令人“头疼”的毛病。
一走进教室,桌子横七竖八地摆着,地上全是纸团和各式纸飞机,教室里吵吵闹闹,开学初新鲜出炉的“国庆节”板报,没几天便在孩子们的打闹玩耍中磨损,看到如此乱糟糟的班级以及“板报小纵队”的成果遭到的惨重破坏,我怒火中烧,在班里把孩子们狠狠地训了一顿。
孩子们沉默了,悄悄地捡起地上的垃圾,开始变得安静了,我又叫几个学生把后面的板报重新修改了一番,教室变得井井有条、焕然一新,于是我满意地走了。但是,这样的“好日子”维持不到两天,教室又恢复了往日的喧闹与杂乱。
批评教育收效甚微,班级管理该怎么办?我开始寻思改变自己的教育策略。“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渴望得到表扬。”詹姆士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于是,每天一走进教室,我就开始表扬:“第二组的座位排得真整齐!”“第四组的卫生做得特别好。”“某某同学坐得特别端正。”每次我刚表扬完,全班其他同学都齐刷刷向他们看齐,捡垃圾的捡垃圾,移桌子的移桌子,坐姿不正的挺直腰杆……渐渐,我发现孩子们的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地上的垃圾越来越少,每一组的桌子排得整整齐齐,每个孩子的眼睛都充满期盼,好像都在说:“老师,我表现多好,您快来表扬我吧!”
二、 重视“音乐”对孩子心灵的陶冶
思维活跃的孩子意味着我们必须面对他们性格上的另一面特点——好动、好奇心强、急躁。我曾接手一个很活泼的班级,孩子们思维活跃、反应快,课堂互动非常活跃,每个科任老师都赞不绝口。但是,他们活泼好动的特点,也给包括我在内的各位老师带来了头疼的问题。常有老师反映,学生爱在课堂上讲话;每一次问题刚提出,还不等老师提要求,学生们便像炸开了锅一样热火朝天地讨论;每一次让学生上台表演,就会“收不了场”;课间活动时间,则常有学生追逐打闹,把教室搞得乌烟瘴气……对于此,我头疼不已,除了强行“禁止”,我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直到有一天,我在路上看到几个嬉戏打闹的孩子扭成一团,而此刻从临街钢琴店传来《献给爱丽丝》,孩子们听到了音乐,都朝钢琴店望去,在动人的音乐声中慢慢地安静下来。我灵机一动,这不正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吗?于是我又想起了《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一位教师利用音乐改变了一帮“无可救药”的孩子,我恍然大悟——原来音乐可以让孩子们的心灵静下来。
于是,我开始重视起音乐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作用。每当午读的时候,只要教室里乱哄哄的,我便让值班老师打开电脑平台,播放西方音乐名家的轻柔钢琴曲,孩子们渐渐自觉静下来了,在音乐声中跟着老师一起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着;每次,练书法的时候,选择最悠扬的古筝民乐,让孩子在古典音乐的熏陶中练习这个世界上最具悠久历史的文字——汉字;有时候,孩子们上完体育课、活动课回来后满身大汗、心烦气躁,我便要求孩子们整理仪容,然后听着音乐静静地伏在书桌上休息片刻,欣赏完一首优美轻柔的音乐,孩子们又变得精神抖擞,听起课来特别认真……孩子们渐渐变了,他们懂得了该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仅如此,他们还认识了一首又一首的音乐名曲,对音乐更加热爱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修养是道德修养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音乐形象能触动人的心灵,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进行音乐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用“音乐”对孩子心灵的陶冶作用,音乐素养是孩子品德修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做孩子学习的“陪伴者”
上海市北郊学校校长郑杰说过:“师生共同学习,是一种氛围。教师习惯于担任学生学习行为的"监工",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如果师生能共同学习,教师和学生都会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人一旦成为学习的主人,就会激发起很大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下,教学才会更有效。”我很赞成这个观点,从“管理”和“监视”中走出来,成为孩子学习的陪伴者,进步的见证者。所以我常常让孩子们进行自我管理,而我则是作为一个发现他们的亮点、关注他们进步,并把这点滴进步记录下来的“陪伴者”。
于是,在我们班级,窗户和墙壁上都整整齐齐地贴着孩子们的优秀作品和我跟班主任老师为他们颁发的“小奖状”,有手抄报、优秀作业、进步奖状、优秀奖状、管乐节比赛奖状、班级合唱比赛奖状……这些作品和奖状都贴在最显眼的地方,其他班的孩子也都能看得见,这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成功感,孩子们也特别珍惜这面作品墙,贴上去的作品没有一丝损坏。
除此之外,我还经常给孩子们拍照,捕捉精彩瞬间。课堂上,孩子们一开始坐姿不正确,做眼保健操也不是很规范,于是我便用相机把它们记录下来,播给孩子们看,孩子们都笑歪了。我抓住教育契机,因势利导给他们讲述这些坏习惯带来的后果,孩子们都沉默了,静静的看着我。后来,拍的照片越来越多,孩子们的姿势和动作也越来越规范了,看着自己的进步,孩子们都显得特别开心。就这样,我们班级在点点滴滴的记录中慢慢进步,孩子们也在无微不至的关注下慢慢成长。
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我们永远在探索的路上。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教育工作任重道远。相信在“鼓励”“陶冶”“陪伴”的教育下,孩子们的人生道路将越走越稳,越走越好。
(作者系平湖街道中心小学教师)
统筹:孟玲玲 制图:张喻
新闻推荐
亚洲电影展上海站展映揭幕 将上映阿富汗电影《米娜向前走》等17部影片
阿富汗电影《米娜向前走》成为2019亚洲电影展上海站开幕影片。这部去年荣获首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