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外史》系列 江晓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4月 看法
2019年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爆红后,大众重新想起了2007年江晓原和刘慈欣的一场著名辩论:“为了延续人类文明,该不该吃人?”决定 “不吃”的江晓原选择人性,他的回答昭示了自己一以贯之的“反科学”主义态度,这在其代表作《科学外史》中展现得淋漓尽致。近日这个系列三本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十余年前,江晓原开始为法国科学杂志《新发现》之中文版撰写专栏“科学外史”,内容涵盖天文地理、宇宙太空、科技科幻诸多领域,谈及司南传说、“超级民科”、影响因子等科坛轶闻。他从历史上种种趣事入手,揭示科学之前世今生,又将科学从人们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坛上请下来,还其应有面目,阐述耳目一新之论点。
129篇文章结集为“科学外史”系列三部曲,既是人人都可看懂的通俗科学史,也是好玩易读的科普故事集,更是提倡人文精神、破除唯科学主义的现代科技反思录。对于为什么叫“科学外史”,江晓原这么解释:“"科学外史"当然与科学有关,但我并不想在此进行传统的"科普",而是想和读者分享我对科学技术的新解读和新看法。这些解读和看法都是在"反科学主义"(反对唯科学主义)纲领下形成的,所以经常能够和老生常谈拉开距离。"外史"是双关语:自学术意义言之,是科学史研究中与"内史"对应的一种研究路径或风格,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等外部因素的关联及互动”。
《科学外史》的行文初看似乎离经叛道,细察则仍言之成理。比如,《重新评选中国的“四大发明”》一篇,心平气和地审视了传统“四大发明之说”的问题,并指出了定义“四大发明”的新思路;《<自然>杂志与科幻的不解之缘》则点明了 “权威”的顶级科学杂志与“边缘”科幻文化的渊源,打破了众人心中《自然》杂志的“高冷”形象。
对于唯科学主义之弊端及谬误,江晓原关注尤多。他认为:“今天的科学技术,已经是脱缰的野马,人们对于科学技术,早已不是担心它发展得太慢,而是担心它发展得太快,担心它会失控。”在《人工智能:“勿以恶小而为之”》中他考虑到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结合,将快速突破个体机器人智能的物理极限,因而具有极大的危险性,而人类尚不知如何掌握这种“超人工智能”。刘慈欣评价本书时说,“在有趣、新奇的知识背后一以贯之的是对科学和人性的严肃思考”。
新闻推荐
电影《进军和田》首映式日前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这是一部颂扬沙海老兵精神、兵团精神的献礼影片,影片将于“七一”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