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印度制造》海报。拉脱维亚电影《比莱》剧照。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首设“丝绸之路”影展单元,次年将其延伸为“一带一路”影展单元,如今这已成为电影节展映板块的常设单元,展现着千年海陆文明交融互鉴滋养下,大银幕上的绚烂风景。去年,伴随着“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在上海的成立,154部沿线国家地区的电影最终与上海观众见面。如今“一带一路”电影文化交流日益加深,今年的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同样收获沿线国家影人的积极参与,此前共收到53个国家申报的1875部影片。而这其中,由“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各成员机构推荐的20多部影片,共同构成了今年“一带一路”电影周的片单。
聚焦底层百姓
小空间里也有大视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作品,带着“小众”“冷门”的标签,经由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银幕之光,投射进中国观众的心中。
纵览这些影片,有悲有喜,或轻松励志,或厚重深刻;而创作者有的是载誉无数的大师名家,有的则是初涉影坛的新锐力量;其背后的土地,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或曾在战争中遭受重创,正凭借民族顽强的生命力重新出发。
无论地域风土,无论种族文化,生活之光最该照亮的,一定是那些默默无闻,却各有故事的普通人。他们愿为理想努力挣脱命运的困境,哪怕贫穷病痛,哪怕身处逆境,依旧保有对明天的憧憬与温情。
只要有梦想肯实干,平民中也能诞生“英雄”。在“一带一路”电影人的镜头下,这一共同信奉的格言得到生动呈现。比如“一带一路”电影周中的印度新片《印度制造》。《印度制造》影片灵感来自于导演夏兰特·卡塔利亚童年在印度德里街道见过的裁缝。或许是有了现实生活的依托,卡塔利亚仅用二十天便完成了剧本初稿。而为还原童年的真实场景,影片于织布工匠的村庄实景拍摄。令“一针一线”改写命运轨迹的励志故事更有可信度。
当然并不是只有喜剧、励志故事才能照见生活之光。面对压抑与困境,更见人性向善的伟大力量。以色列电影《我走以后》,讲述的便是一位父亲,在经受丧妻之痛、女儿自杀未遂后,重新审视修复父女关系的故事。
透过战争的残酷创伤
展现人性的暖色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有着数千年的文明积淀,也曾几经战火洗礼,饱受离乱苦痛。而在战争阴霾笼罩之下,正是人性之光冲破层层障碍直击心灵,才能让人们擦干眼泪,抚平伤口,带着逝者的祝福与期待,获得负重前行的伟大力量。
新千年前夕,巴尔干战火还在延续。科索沃地区遭遇恐怖主义团体侵扰。塞尔维亚今年3月新鲜上映的《绝密突袭》,以工业化的电影叙事手法,讲述一支特遣小队与恐怖分子展开的较量。大量震撼的战斗场面令人胆寒,无辜平民遭遇强暴杀害的镜头更让人痛心。同样是关于“解救”的故事,作为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入围影片,俄罗斯的《兄弟会》有着更真实的历史依托。故事讲述108摩托化步兵师解救将领之子、飞行员亚历山大所历经的种种。
再往回看,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人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得到片刻喘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在狭小简陋公寓中长大的比莱,因为生活拮据、父母关系紧张而感到现实生活的压抑。因而,早慧的她投入书籍和电影的怀抱,在艺术的海洋里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梦幻乐园。这部根据拉脱维亚女作家薇兹玛·贝尔赛维卡同名自传小说改编的《比莱》,通过特效与真人拍摄的结合,于逼仄的现实生活之中,透过少女比莱的天真眼光建构起诗意与优雅。影片也因此获得了2018年拉脱维亚国家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消息近日,有消息称电影《最好的我们》存在“幽灵场”等票房造假行为,引发热议。对此,该电影片方发布官方声明,称“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