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
1943年,迈尔汉·卡里米·纳赛里出生于伊朗。1988年,他打算从法国前往英国定居,却因装有难民文件与护照的包被偷,随后被遣返回法国,由于没有身份证明文件,他无法离开机场,所以在巴黎戴高乐机场1号航站楼一住就是18年,他一直在等一架可以带他飞往英国的飞机,但遗憾的是一直未能如愿。期间,他花费大量时间阅读并研究经济学,还写下一千多页日记。直到2006年,纳赛里因健康状况住进医院才离开机场,之后搬进巴黎郊区的一处庇护所,过上稳定生活。而他的传奇故事在2004年被拍成了知名电影《幸福终点站》。
行李被偷证件丢失
1943年,迈尔汉·卡里米·纳赛里(以下简称纳赛里)出生在伊朗,1973年前往英国读书,1977年,纳赛里从英国学成归国,因为参加了一场反对伊朗国王的抗议活动,被自己的国家驱逐出境。
由于是被驱逐,所以他没有护照,随后开始流亡生活,纳赛里向欧洲国家寻求难民身份,不过一次又一次被拒绝。1981年,在比利时期间,纳赛里的难民身份终于被比利时承认,获得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发放的难民身份,得到了自己的难民证件,可以申请成为一个欧洲国家的公民。
作为一个英伊混血,纳赛里决定去英国“寻亲”,不过他最远只走到了巴黎:1988年,纳赛里从巴黎前往伦敦,抵达希斯罗机场,可他的美梦却破碎了,相关人员将他遣返回法国。因为他装着难民文件与护照的包在乘火车时被偷走了。
纳赛里决定试试运气。他还是买了一张去英国的机票,但是没有任何证件的他,未能登上飞机,而是被送回了法国戴高乐机场。
曾被法警察逮捕
法国警察最开始以“非法入境”为由,逮捕了纳赛里,不过他身上没有任何文件,所以根本不知道应该将他遣送回哪个国家。不过他可以合法进入机场,因此获释,尴尬的是,他无法离开机场,没有相关证件,也没办法回到伊朗,他开始在法国巴黎戴高乐机场一号航站楼生活,一住就是18年,从1988年8月到2006年7月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一直在等一架可以带他飞往英国的飞机,但遗憾的是一直未能如愿。
在这种情况下,纳赛里在戴高乐机场安顿下来。一名律师志愿为他代理,帮他打官司,实现去英国的愿望。1992年,法国一家法院作出判决,纳赛里是“合法入境”,所以,法国不能驱逐他。
可是,这对纳赛里而言,称不上胜利。因为法院既不允许警察驱逐他,但也没有给他法国的难民身份或者发放允许他登上英国飞机的签证。一句话,纳赛里还是一个“没有身份”的人。除了机场,他哪里也去不了。
机场内吃喝拉撒
此时的比利时政府也踢起了皮球。
一方面,他们说有能够证明纳赛里身份的文件,但纳赛里必须到比利时来拿;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允许纳赛里返回比利时,因为根据比利时的法律,一个自愿离开比利时的难民,是不能再踏上比利时土地的。
就这样,纳赛里在戴高乐机场住下了,一年又一年。看上去,他一点也不像睡在机场长椅上的难民。他的衣服干净整洁,胡子也刮得干净利落。他把自己唯一的一件西装上衣,挂在机场的手推车上,衣服外面还用塑料袋罩着,像是刚从干洗店拿出来一样。他的所有行李都整齐地放在行李箱里。
纳赛里和机场的工作人员成了朋友。“他不会伤害任何人。”机场一家饭店的老板斯塔尔说,“这里的每个人,也都很照顾他。”
有几次,纳赛里将捡到的旅客丢失的大笔钱财交给了机场警察。
他的生活作息很规律,每天5时30分,他会赶在机场热闹起来之前,在盥洗室洗漱完毕。然后,靠阅读打发一天时间。他读报纸,读杂志,还喜欢和机场书店的员工们探讨本月好书。有时,会有旅客过来,和他喝杯咖啡,聊聊天。晚上,等到机场的商店关门后,他就去刷牙洗脸,准备睡觉。每周,他会洗一次衣服,然后把它们晾在卫生间里。
很多人好奇他是怎么维持生计的,其实很早前他已经引起小范围的关注。机场的员工对他甚为照顾,会带报纸与食物给他;机场的牧师每周会过来探望他;机场的医生也时不时过来为他检查身体。有时,旅客会给他一些衣物,不过,他会拒绝,理由是他不是乞丐。他虽然过着流浪生活,也尽力维持良好的仪态,比如经常洗澡,定期清洗衣服等。后来他的情况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各地的记者前来机场采访他,有些人还写信寄钱给他,并在书信中鼓励他:大家都期盼他有个安全、舒适与开心的未来。
生病住院离开机场
2004年,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幸福终点站》上映,纳赛里成为了全球名人。因为影片的故事就是以他为原型。
“机场是一个介于天堂和人间的地方。”戴高乐机场时任发言人丹妮爱勒·叶泽曼说,“纳赛里则在这里找到了家。”
习惯了机场生活的纳赛里越来越抗拒离开机场。比利时政府后来曾允许他回到比利时,但他以自己还是想去英国拒绝了。法国政府后来也给了他法国的居留许可,这样他就可以自由活动,想去哪就去哪了。但他还是拒绝在上面签字,因为文件上将他的国籍写成了伊朗,他却希望写成英国。
为纳赛里拍摄过纪录片的伊朗导演亚力克斯·库洛斯认为,长期在封闭狭小的空间里生活,已让纳赛里害怕外面的生活。
2006年的一天,纳赛里不得不屈从命运。他因生病住院,出院后,他被送到巴黎的一家收容站。自此,不再成为公众人物。
滞留机场的光阴中,纳赛里会把随身行李放在身边,他花费大量时间阅读,研究经济学,还写下1000多页篇幅的日记。他经常在美食广场的麦当劳用餐,除了填饱肚子,他也懂得一些娱乐,那就是替自己卷烟。
直到2006年,纳赛里健康状况亮红灯,住进医院,据悉他在法国得到了自由,2008年来到巴黎郊区的一处庇护所,终于过上稳定的生活,还通过出版的自传赚了些钱。
延伸阅读
电影里的类似故事
《幸福终点站》是一部2004年梦工厂出品的电影,由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执导,主要演员有汤姆·汉克斯、凯瑟琳·泽塔-琼斯、斯坦利·塔奇和齐·麦拜特。影片于2004年6月18日在美国上映。影片讲述主角前往美国途中家乡发生政变,政府被推翻,所持证件不被美国入境当局承认,被拒绝入境却又不能回国,被迫滞留肯尼迪国际机场期间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维克多·纳沃斯基是一个东欧人,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他决定前往美国,带着简单的行李买了飞往美国的机票。当他在终点站纽约的肯尼迪机场下机准备出机场时,却被拦了下来。原来他的祖国发生了政变。
这就意味着维克多的护照和身份证件全都失效,他被扣在了机场。站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国家,看着来来往往陌生的人,维克多不禁感到迷茫。无奈之下,他只能留在机场睡在大厅的椅子上,在卫生间里洗澡,靠为路过的乘客服务生活。他拥有的只有自己不自由的身体,以及一个小皮箱,里面装着换洗的衣服、一把剃须刀和已经作废的身份证明。
在这段在机场滞留的日子里,维克多一直在忍受着机场官员弗兰克·迪克逊的折磨,迪克逊把维克多视为晦气的象征,认为他是一个大麻烦,难以控制又想拼命解决。但这并未给维克多制造太多的烦恼,这位老兄自得其乐地在这样一个狭小的浓缩的物理空间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丰富的人类世界,发现这里每天经过形形色色的人与他们各自的人生悲喜,发现这里充满了慷慨与野心、荒唐与惊奇、身份与地位、循规蹈矩与意外奇遇。并且他还在这里与空姐阿米莉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最终,维克多在这个机场邂逅了美国的一切,也邂逅了属于他的幸福。
机场滞留者们
2001年7月16日,矮胖的印度人普莱姆身穿亚麻裤子抵达莫斯科,滞留在莫斯科谢列梅杰沃机场。他凭一本伪造的护照进入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被发现后遭到驱逐。和其他滞留者不同,普莱姆并不想返回家乡印度。他仍旧梦想着去欧洲,而不是留在俄罗斯,因为他认为那里条件比俄罗斯更好。
2006年,一名伊朗人卡马法尔带着她的两个孩子流亡,结果滞留在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将近一年。当他们终于拿到加拿大的难民身份抵达渥太华时,卡马法尔的女儿对记者说,“我终于又能看到天空、月亮和太阳,又能呼吸到氧气了。”
2006年9月,尼日利亚妇女伊莎贝拉抵达谢列梅捷沃机场,她为了躲避迫害而前往德国慕尼黑,然后她又计划乘飞机前往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找工作,在莫斯科转机时,陪同人员将她抛弃了。她既没有证件,也身无分文。于是,她成了谢列梅杰沃机场2号航站楼的难民。一篇《囚禁在谢列梅杰沃》的文章见诸报端后,人们发起运动来援救这个不幸的女人,机场给她每日提供三餐,使她成为欧洲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地址一度是“谢列梅杰沃机场2号航站楼三层卡其色睡袋”。2008年5月27日,在这群好心人的帮助下,在机场滞留了20个月后,伊莎贝拉在国际移民组织的帮助下返回家乡拉各斯。巴勒斯坦人若拉“住”在谢列梅捷沃国际机场的三层,这里是中转区,他无权出关,也无权搭乘飞机,所以只能滞留于此。在航空公司的帮助下,每天三餐他都在餐厅解决。3年下来,他不仅俄语已经没有口音了,而且还发了笔小财。他刚抵达这里时身上几乎仅剩一条裤子,而离开俄罗斯前往埃及时已经大包小裹地装满了免税店的商品。若拉用纸盒搭起了临时性的小房子,然后以5美元的价格出租给那些希望单独过夜的乘客,而如果是小两口,则收10美元。
中转区地位各有各说法
美国《华盛顿邮报》点评称:“本来为方便而设立的国际中转区,却因为特殊法律地位而又制造了不便。”
那么,值得追问的是:机场国际中转区到底是怎样的“法外之地”?
资料显示,机场国际中转区就是在机场抵达口和入境口之间的区域。由于未通过入境口,因此乘客不必持有转机国的签证,就可以通过该区域方便地转机。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公法专家邢钢副教授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对于国际中转区的法律地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法律定性。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由于没有入境,所以中转区是处于外交中立的地位。它在法律上不属于当地国领土,所以当地国无权进行干涉。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机场的国际中转区是当地国领土的一部分,因此属于他们的司法管辖权之内。美国就是持这样的观点。正因为这样模糊的定位,所以机场的国际中转区就成为某种特殊情况下的难民收容区。
邢钢副教授表示,尽管对于机场国际中转区的法律地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界定,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中转区只是为了国际航班转机的一个临时过渡场所,在该场所内的人只是一个中转旅客,他应该遵守该场所的法律。
A08~09版来源:中国青年网、环球网、凤凰网、新京报等
新闻推荐
由中国导演贾樟柯创办的平遥国际电影展19日在法国巴黎举办展映活动,6部现实题材的中国影片将与法国观众见面,展现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