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长》海报
本报综合消息 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接近尾声。每一年,几乎大半个影视圈都聚齐在上海电影节,既是对过去一年来行业发展的总结交流,也是对未来行业走向的预测和展望。要说今年有什么是最明显的新变化?那就是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主旋律影片以及展现对未来美好想象的科幻片,必然成为最热门的类型。
主旋律题材电影受关注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一批“献礼”题材及主旋律题材商业大片在本届上海电影节受到关注。
已经在主旋律商业大片率先试水成功的博纳影业,宣布今年将重磅打造“中国骄傲三部曲”,推出《烈火英雄》《决胜时刻》《中国机长》三部大片。
此外,吴京、章子怡主演的《攀登者》聚焦的是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世界首次北坡登顶这一不可能的任务。李少红新片《解放了》则把背景放在平津战役,透过战争中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细腻情感,将观众唤回当年的历史时代。
根据行业报告,腾讯影业是参与主旋律影视项目最多的互联网影视公司。在“时代旋律”系列里有8部聚焦现实主义的剧集,已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两批百部重点电视剧选题名单。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关注有正向意义的现实题材。
科幻电影迎来关键节点
科幻电影也成为今年上海电影节的热门词汇。
今年春节档,打响科幻电影首响的《流浪地球》斩获47亿元票房收入,为国产科幻电影的复兴迎来开门红。今年上海电影节,《上海堡垒》《被光抓走的人》《末日拯救》等悉数亮相。
猫眼研究院院长刘鹏在上海电影节“电影·科技·未来——科幻电影的想象空间”论坛上表示,2019年是中国科幻电影的关键年,含科幻标签的国产电影票房将首次超过好莱坞电影在中国的票房。《上海堡垒》导演滕华涛则认为,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票房的持续走高,低成本的喜剧和低成本的爱情片,已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科幻电影走上关键节点。
另一方面的困难来自文化差异,国产科幻片的编剧如何才能写出一个符合中国观众价值观,同时还能引起他们情感共鸣的故事,挑战巨大。《拓星者》导演张小北认为,中国观众看外国科幻片时,容易把注意力放到视觉元素上,因为视觉元素让人容易忽略文化差异。但在看中国科幻电影时,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中国观众更熟悉,接受起来更没有障碍,所以中国观众更倾向于看演员的表演。
《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创意总监、导演保罗·J·富兰克林对于这一点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即便科幻电影以特效著称,故事也依然是最重要的,如果特效无法对故事产生帮助,就是一种失职。在他看来,很多科幻电影喜欢改编小说,但这个转化过程很可能导致观众和创作者过于关注原著,从而无法给这个故事注入新的生命和活力,也因此,他倡议创作者要多写原创的科幻故事。
在几位嘉宾看来,在如今跨国电影合作如此普遍的环境下,科幻电影天然地适合全球化合作。“每个国家的历史都是不同的,但我们拥有一个相同的未来。”
新闻推荐
6月22日,由CMC华人文化成员企业东方梦工厂主办的“万象东梦”发布会在上海电影节期间落下帷幕,东方梦工厂首席执行官朱承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