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几乎无人不说宫崎骏。据网络资料介绍,《千与千寻》6月26日在中国上映11天,累计票房已逼近4亿元人民币。就我们家这两位60后,看电影不说,还要买一本《宫崎骏和他的世界》(2016年第1版,2018年第14次印刷)来学习,以便更多地了解这位动画电影大师的艺术和精神世界。姜虹校长在汕头大学2019届毕业典礼致辞的最后一节,还引用了《千与千寻》的一句话,与毕业生共勉:“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一部18年前的动画片旧作,怎么就能造成这样的票房奇迹?我认为,首先,这是大师经典之作的巨大号召力。《千与千寻》曾获第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第5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无论是故事情节、动画艺术、音乐,还是制作,都是超一流的国际水平。就连这次的中文配音,也是周冬雨、井柏然、田壮壮等著名演员和导演为其创作的。其次,得益于“三代同看”的电影广泛的受众面。正像媒体所说的:“看笑了孩子们,看哭了大人们。”《千与千寻》讲的就是一个女孩经历魔幻式的磨难而最后成长的故事,让很多成长道路崎岖,或正经历成长考验的孩子有强烈的认同感。而银发一代回首半百坎坷往事,已是老泪潸然了。从小、中、大学生,到大学校长,到爷爷奶奶,都喜欢看《千与千寻》。第三,《千与千寻》善与美的主题是引起三代共鸣的主要原因。电影的中文海报根据人物配对不同文案,从十指紧扣翱翔于云间的千寻和白龙,到一边擦汗一边为千寻遮阳的无脸男,还有锅炉爷爷、钱婆婆等人物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和关系,正是《千与千寻》无往而不胜的“精神核弹”。
当然,作为方言与乡土文化研究者和爱好者的60后的我,还看到《千与千寻》里的“批判”意识与“回归”理想。无论是因贪食变成肥猪的爸爸妈妈、贪婪恶毒的汤婆婆,还是肚子里塞满大量垃圾的河神,都暗藏着宫崎骏对创作这部作品时期的日本社会黑暗面的揭露与委婉批判。《千与千寻》2001年7月20日在日本上映,引起了当时日本社会的轰动。宫崎骏出生于1941年的东京,从他懂事起就是二战后的日本。他看到日本战后社会的衰败、贫穷和混乱,和上世纪末经济泡沫的破灭,所以他反思战争,是一名坚定的反核主义者。虽然他从未在影片中高呼“反战”,但却用一个个率真诚实的电影艺术人物形象、一个个引人深思的情节,传递着和平、环保、博爱的信息,用每一朵花、每一棵树,甚至每一朵白云,来拷问否定历史者的良知。他强烈主张日本应就慰安妇问题向中国和韩国道歉。所以日本右翼分子把他看作日本的“卖国贼”。2001年《千与千寻》上院线时,正是他年届花甲、思想成熟之时。所以在他的作品里,更是把他的政治理念和美学思想,通过动画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表现得既委婉但又强烈,就像一条表面静静流淌的河流下面急剧打转的漩涡。
《千与千寻》Get到我的一个情节是汤婆婆要千寻改叫“千”,而小白龙告诫千寻,千万要记住自己叫“千寻”。名字在这部作品中异常重要,寓意着真正的自我。一旦忘记了自己原来的名字,那么将会迷失自我,永远也找不到回家的路。这部电影的日本全名叫做《千と千尋の神隠し》,后面还有“神隐”俩字,就是“神秘隐去”的意思,英文版翻译为spirited away,也即此意。台湾版中文翻译为《神隐少女》,即是意译的版本。这部影片的名字,体现了宫崎骏对日本迷失了发展方向的社会现象的批判。当然,宫崎骏寄托给作品的还有“回归”(回归自然、回归传统文化)的梦想。所以,他赋予电影“名字是不能忘记的”这个不显眼但很重要的情节。千寻记住了自己的名字,所以能带着爸爸妈妈回家。白龙也在影片的末尾,经过千寻的回忆而记起了自己本来的名字叫赈早见琥珀主。白龙本来是琥珀川河神,因为琥珀川河流被掩埋而无家可归,在汤婆婆门下学魔法,成为汤婆婆的弟子,并被其改名而忘记了自己的本名。这个情节年轻人可能不会太在意,但却给了我强烈的思维冲击。社会的发展,破坏了适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使得人类自己生活在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世界里。“千”与“千寻”不只是两个名字的不同,而且是两个世界的不同!
莫名地,《千与千寻》夏日吃瓜中文海报突然让我想起几十年前家喻户晓的“六月初六担西瓜”的民俗故事。
年少时,端午节后,大多数晚上和小伙伴们跟大叔大伯们在晒谷场或大祠堂的大厅地上席地而睡。但到了六月初五、初六这两晚,很多家长不让孩子在外面睡。说“六月初六担西瓜”(初五夜的子时算起),有阎罗王手下的牛头马面来抓人去担西瓜。有胆大的调皮捣蛋鬼找一些纸钱灰塞进睡熟的小伙伴口袋里。第二天醒来一掏:“我爸[bê6]哙,昨夜担西瓜赚个!”众人大笑,其乐融融!
所谓的“担西瓜”,民间传说来源于《西游记》里刘全进瓜的故事:唐太宗因泾河龙王告了他一状,被阎罗王请去阴间对质,丞相魏征乘机致函判官崔珏,求将李世民的阳寿延长20年。阎罗王答应了,李世民许以瓜果酬谢。阎罗王喜曰:“我处颇有东瓜、西瓜,只少南瓜。”唐太宗回阳后,出榜招人进南瓜到阴司里去。民间有个名叫刘全的,因妻子李氏在门口拔金钗斋僧,骂她抛头露面,不遵妇道。李氏忍辱含羞自缢而死以示清白。刘全后悔莫及,情愿以死进瓜,顺便到阴间寻找妻子。阎王收瓜后十分高兴,感其爱情之真切,将刘全夫妻一并送回阳间。不知道为什么潮汕人会把这个故事演绎为:六月初六这一天夜里,地府的鬼们会跑到阳间挑西瓜(南瓜变西瓜了)回去消暑。但小鬼懒惰,往往抓人代挑。因此,潮汕人在这一天有诸多禁忌:不到亲朋家串门,晚上也忌出门,更不能在外露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夏天在晒谷场露宿纳凉的民俗事象再也不复存在了,伴随着其出现的民间故事和俗语也就被淡忘了。但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它作为民间故事、甚至是神话奇幻故事像《千与千寻》一样加以再创作,让它带着当代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理念而继续传承下去呢?
可惜的是,在追求数字GDP式发展的社会里,我们记住了自己本来的名字了吗?我们能找到回归(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之路吗?
新闻推荐
澳门银河综合度假城日前全面开启全方位度假体验“我爱这一夏”,活动将一直持续至9月。其中,最让潮人惊喜的是澳门银河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