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派记者吴邦在北京采访基辛格。
晶报特派记者吴邦在新闻中心。
2019年7月24日晚,我搬离报社附近的公寓。从床底翻出一沓旧报纸,最上面的一张,是整整11年前的2008年7月24日,晶报奥运报道团成立。我看到了那些珍藏的梦,在黑夜中,微微发着光。
报纸被放在黑色双肩包里,那是北京奥组委发的工作包。包的背部有个拉链,内设防雨袋,可以掏出来套住背包,以防淋湿。
奥运会前后,好像都没下雨,倒是背包的拉链把我的上衣都刮破了。我把手提电脑、备用电池、参考资料都塞在包里,大概有二三十斤,在背部形成强大的摩擦力。有一次,前线总指挥冯景副总编辑提了提我的包,说没想到这么沉。
报社版权检索告诉我,我写了922篇奥运稿件。我从2007年初就往返北京探营,见证了鸟巢、水立方拔地而起,见证了医疗、餐饮、礼仪、接待系统的从无到有。最难忘的是2007年12月跑去昌平的逸仙专修学院,采访337名礼仪志愿者。稿费抵不过出租车费,却是最赏心悦目的一次采访。
2007年4月26日,我在河北香河采访“祥云”火炬诞生,专访设计师姚映佳。当时我无论如何也没想到,能在一年之后的2008年5月8日,成为奥运会深圳站火炬手。
2007年9月15日,我随中国女足从武汉转抵天津,征战女足世界杯。出租车上,南开中学一晃而过,让我电光火石想起大学老师讲过的细节:南开学子1907年提出“派遣、夺金、主办”的奥运三问,搭建了国人与奥运之间的最初桥梁,一路指引我们走向2008。
在天津,我采访了南开大学、天津团市委、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探寻与“奥运三问”有关的细节。历史细节渐次浮现眼前,催生无限的喟叹、敬意与喜悦。
这种激情裹挟我们抵达2008年7月,进入奥运会临战状态。晶报与奥运有着不解之缘,创刊之初就浓墨重彩报道北京申奥成功。七年枕戈待旦,终到决战时刻。
我最先飞赴北京,同事们分批抵达——冯景、贾玉川、岳进、刘敬文、温文锋、李果、邹玮、朱健、高志明、成江、高雷……这几十个青年,每天写出32个版的奥运特刊。
2008年8月2日晚的开幕式彩排,我与成江、高雷坐在“盘古大观”的台阶,仰望焰火在鸟巢上空摆脱地心引力。原本苍白疲倦的脸,因此涂上了红色的光芒。
开幕式的内场闷热异常,旁边的美国NBC转播席甚至设置了冷风机,用抽油烟机排气管输送冷气。在这个温度与湿度都达到极限的所在,看着火炬被点燃,我提醒自己:多年后,要跟孩子讲一讲,中国人的第一届奥运会,我们住在北京,参与了很多个环节,铸就了人生中最亮丽的瞬间。
我们三生有幸,来到当时当地。北京奥运会像是高考,在最恰当的时段,收获了最火热的真情。如果奥运会改在现在举行,估计又是别样的心曲。
在北京,我们是英雄身边的记录者。我们见证了英雄的诞生,英雄的折翼,英雄的泪水。英雄属于那个无与伦比的夜晚,英雄属于这座伟大的城市,英雄属于这个复兴的国度。
我们在北京奥运会开心过期待过流泪过兴奋过张狂过意外过,直到时间一点点尘封了热血。十一年以后,我们都在改变:
当时一夜成名的林妙可,承受着沉重的质疑与压力。她今年已经21岁,刚演了一部科幻电影《我的机器人朋友》。
当时作为TVB特派记者,经常在新闻中心穿梭的港姐杨思琦,后来星路、情路起起落落,现在是一个女儿的母亲。
当时点燃火炬的李宁,公司后来盛极而衰,又再次崛起。四年之后的雅典奥运会,我陪同李宁来到希腊。他举起印有自己大幅照片的晶报,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当时退赛的刘翔,现在与妻子吴莎过着“隐居”生涯。2008年8月18日的退赛发布会,孙海平泣不成声。后来,他依然在为培养出刘翔式的冠军而不懈努力。2019年5月5日,我收到了孙海平的签名照片,他的笑容灿烂。是的,他一直在努力。
当时每天向我们通报空气质量的北京市环保局局长杜少中,退休之后成为微博环保达人,与我偶有互动。
当时在北京拿到8枚金牌的菲尔普斯,后来陷入酒驾、大麻、赌博的挣扎,2016年12月2日黯然退役。
当时在北京采访的30多位同事,有些已转战他乡。不管走到哪里,这段北京往事都是高光时刻,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英雄篇章。
当时的我们,是自己的英雄。
时任晶报文体中心记者 吴邦
新闻推荐
贝尔不来中超了,这或许是一件好事。连日来,贝尔成为中国足坛的焦点——无论是外国媒体,还是中国记者,都或多或少地报道称:“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