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长一枪》中与儿子合作。
王志文近照由演技派演员王志文主演的电影《最长一枪》近日上映。王志文这几年很少出现在大银幕上,这次他在《最长一枪》中精准诠释了身兼杀手和表店老板双重身份的“老赵”,再次引起了观众的关注。
不爱出席活动,不接广告代言,除了偶尔的作品宣传,关于王志文的采访少之又少,他低调得几乎和公众没什么交集。在鲜有的一些采访中,记者问他,觉得自己的性格适合娱乐圈吗?片刻思索,他笃定地给出答案,“适不适合都得适合,你身在其中,就得适应。”这也正是王志文和娱乐圈的相处方式,既身在其中,又疏而远之。
1不懂“飙戏”更认同倾情地工作
“你们说的这个"飙"是什么意思?演员同台演戏是个协作的过程,如果你说演员把自己活成戏中角色,将演技和身上的劲全部倾注在角色里,我觉得这叫倾情地工作。”
在王志文的字典里,飙戏的更准确说法应该是“倾情地工作”,“这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就像你提问题我回答,彼此都在倾情地工作。”他习惯把表演称之为工作,就像其常说的,“演戏不能卖脸,要走心”。他敬重这份职业,也会直接简明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让他用几句话介绍一下正在上映的新作《最长一枪》,他会说,“我们拍那么长时间,你让我用两句话就把它说完?这有点不太尊重人了。”
在徐顺利导演的处女作《最长一枪》中,为了精准诠释身兼杀手和表店老板双重身份的老赵,王志文曾在钟表店跟着师傅反复琢磨修表的细节。算起来,这是他第一次演杀手,导演天马行空的创作想法、电影制作班底对作品的诚意、角色的新鲜感都成为他接拍的主要原因,“三年前导演带着剧本到上海找我,跟我说这是一个关于上海的故事,加之我是上海人,特别有亲切感。导演想把上海和墨尔本嫁接起来,组成一个他认为的租界时期的上海,我很想和他一起看看这个过程是怎么做到的。”
拍摄时,上海气温高达40℃,他却要穿着20多斤的大衣,身上已然湿透,但步履轻快,脸上看不见半滴汗水,如何做到抵抗自然规律,他只答了两个字“心定”,“但心定也并非一蹴而就,年轻时不够心定,所以需要修炼,主要还是靠时间。”
2“经典”和“岁月”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984年,王志文以文化课第一的成绩被北影表演系84级录取。彼时的王志文身材精瘦,外形条件算不上十分出色。由于年龄小,很多意见也不被同班同学采纳,令他逐渐趋于自卑。比起自我怀疑,更让王志文沮丧的是得不到导演的认可,由于不符合主流审美,毕业前他好容易才在一部电影里谋到个主角,结果拍到半截儿,被导演辞退,直言他“就不是干演员的料”。
毕业后,王志文凭着台词功底过硬、文笔好的优势,被分配到中戏研究所任教,并开始在影视剧里打酱油。
直到,遇见赵宝刚。
1994年,王志文在后者执导的8集电视剧《过把瘾》中,将北京土著方言的混不吝,诠释成了雅痞文青的洒脱不羁,俘获大批年轻观众。那时,粉丝的来信几麻袋都装不下,去天津跑“路演”,让他体会到了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也感受到一部电视剧居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剧组成员就站在台上,上万观众在台下叫喊着,你一个挥手,可能就会引发他们的大哭,场面一度失控。”
而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却对这种“热情”敬而远之,观众翻来覆去咀嚼的“经典”,时隔太久的,他都不会再看:“我觉得没什么经典,更多的是岁月,这是两个概念,人往往觉得久远了的就是经典,但在我们看来,那就是过去了的东西。”
出道近30年,王志文几乎把中国银幕上出现过的近四十种男性角色演了个遍,从淳朴的农村小伙儿到漫步都市的白领,从毒枭到富豪,从古代到近现代历史人物……分析其演技的文章,得出结论,大概就是他的表演风格即没有风格,多变到无法概括。
3没感觉变温和只是进步而已
除了必须要配合的作品宣传,生活中的王志文和观众离得很远,不走穴、不代言也不爱上节目。在有限的露面中,拍戏以外的话题他也是三缄其口,问他平时不拍戏做什么,他笑着反问“你在问我的私生活吗?”
因为曾经一度和媒体关系僵硬,以至于每个要跟王志文短兵相接的采访者,都需做好心理建设。前几年,传闻脾气暴躁的王志文变温和了,他连连摆手:“温和谈不上,但我进步了,每天都在进步。”具体的进步被他归为“考试成绩”,他认为拍的每一部作品都是考试,到了现在成绩确实比以前好。
不过,在11岁的儿子王冠杰面前,王志文绝对是个温和的慈父,这次小冠杰在《最长一枪》中首次触电,在电影中饰演一个受尽欺负的报童。“起初是导演想让他演个角色,我想先征求儿子的意见,他听到能和爸爸对戏,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我儿子是个内向的孩子,跟他爸一样,非常低调。”片场,每句台词每个动作,王志文都会帮孩子去琢磨,告诉他拍戏要自然。对于儿子的表演他也不吝啬夸奖,“比想象的好得多,有"大师潜质"。”语气中夹带着自豪,喜悦。
文/图宗禾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惠灵顿9月18日电美国亚马逊工作室18日在新西兰奥克兰宣布,《指环王》系列电视剧将在奥克兰开拍。新西兰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