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时,汉德克发表了引起轰动的成名剧作《骂观众》。本书已由世纪文景引进出版。
出生于奥地利的彼得·汉德克历来是诺奖赔率榜上的常客,纵横文坛半个世纪的他被誉为“德语文学活着的经典”。汉德克既是作家,也是剧作家,但他自称从事的是叙事性、史诗性的创作。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前,他就已获得过霍普特曼文学奖、席勒奖、毕希纳文学奖等诸多荣誉。
汉德克以“和世界对着干”而惊世骇俗。1961年,他考入格拉茨大学读法律,但在写作第一部小说《大黄蜂》后便退学专事文学创作。1966年,24岁的汉德克发表了引起轰动的成名剧作《骂观众》,全剧没有故事情节,在没有确定角色、布景的舞台上,只有4个无名无姓的“说话者”,他们全剧都在用喋喋不休的语言直接挑战观众,用近乎歇斯底里的“谩骂”消除了舞台与观众间的“安全感”,以此来演绎对传统戏剧的否定。随后汉德克又发表了《自我控诉》《卡斯帕》等没有明确的故事、没有戏剧性,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人物的“说话剧”,引领了“反戏剧”风潮,被视为1960年代反传统、反权威浪潮当中重要的声音。
进入1970年代后,他从戏剧创作中的语言批判转向寻求自我的“新主体性”文学,转变的契机在于因母亲自杀而写成的小说《无欲的悲歌》。在《无欲的悲歌》中,汉德克用一种身临其境的叙述方式表现母亲的生与死,蕴含着一种无声质问社会暴力的叙述语调,在当年德语文坛产生了广泛影响。彼时,汉德克着迷于在文学中探索自我内心世界,他曾说:“我的创作都来源于我自己,还有对人类的怜悯”。虽然曾学习法律,但汉德克自称是“一个法律的违抗者”,他坦言,自己写作时更多偏向于像一个没有法律的人,像是从法的界限当中跳过去,“每个句子都要让它陷入危险当中,不管是一次还是一百次,都要允许自己打破自己的界限或规则。”
1980年代后,汉德克从巴黎回到了奥地利萨尔茨堡,过起了隐居生活。他喜欢大自然,隐居时经常面对无人的原野写作,在此期间写下了“归乡”四部曲(《缓慢的归乡》《圣山启示录》《孩子的故事》《关于乡村》)。在四部曲的尾声,汉德克隐约寻找到了“如何处理你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平衡”这一命题的答案:用“写作的权利”来捕捉真实。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南斯拉夫内战……在1990年代,不太平的欧洲社会现实使汉德克将视野转向“外部世界”,从《去往第九王国》开始,他的作品到处潜藏着战争的现实和人性的灾难。汉德克坚定地把自己的文学创作看成是对人性的呼唤,对战争的控诉,对以恶惩恶、以牙还牙的非人道毁灭方式的反思:“我在观察。我在理解。我在感受。我在回忆。我在质问。”
而从2013年开始,汉德克的作品被逐渐翻译成中文,由世纪文景引进出版,分别是《骂观众》《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缓慢的归乡》《去往第九王国》《形同陌路的时刻》《试论疲倦》《痛苦的中国人》。
在文学创作之余,汉德克参与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是电影史经典,而他本人根据自己作品改编的《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美国小说家约翰·厄普代克曾这样评价汉德克,“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晶报记者 余梓宏)
新闻推荐
伦敦观众手持《我和我的祖国》电影票。新华社发在英国电影院观看《我和我的祖国》的观众。资料图片英国奥迪恩影院好评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