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
当银幕上的国产动画从“哪吒闹海”转向“魔童降世”,面向未来,承载着水墨、剪纸甚至敦煌壁画等传统形式之美的中国动画学派还有没有价值?其中潜藏的更深刻命题是——对于传统,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继承发扬?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李建强认为,传承中国动画学派,要从人才、技艺、内容开拓入手。“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们对水墨动画等传统技艺的传承、研究不够,导致其被市场消解、解构。此外,水墨、剪纸等基于传统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也存在叙事上的局限,较难表现现代生活的宽阔可能,拓展其技艺表现力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传承发扬中国动画学派的精髓,不妨看看近年的案例。动画片《中国唱诗班》用颇具中国特色的工笔画风与电影化的叙事语言,勾连起一个个贯穿古今的唯美故事,在青年人云集的弹幕网站收获赞誉一片;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正在制作的《斑羚飞渡》尝试用多维度运动镜头与重彩风格拓展水墨动画的丰富性,选取沈石溪小说为底本,展现出主创团队为中国水墨“叙事性”加码的雄心。
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郑大圣则提供了看待问题的另一个视角。郑大圣曾经执导过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片《和谐中国》,其中有三分钟的水墨动画片段成为点睛之笔。在他看来,中国动画不该是一个被固化的概念,而应该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为什么以前的中国动画更多从文化史、艺术史和民间传统中吸取元素寻找资源?这是由那一代创作者身处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而今天这一代创作者面对的是一个完全打开的世界,从这个开放的世界中汲取元素,丰满自己的故事,正是这一代中国动画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郑大圣眼中的《哪吒》虽然形式上受到日本和欧美动漫的影响,但情感是本土的,“不水墨,却很中国,其实是开拓了中国动画的新疆界”。而这恰为继承发扬中国动画学派提供了一个启示——传承传统,不妨积极寻找民族之根与现代心理的链接点,毕竟当年中国动画学派的成功正在于其“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的创新精神,以及提取传统之美承载当下之思的先进理念。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聂青报道由《指环王》、《霍比特人》系列导演彼得·杰克逊执导,史诗级战争纪录片《他们已不再变老》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