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看电影的往事,仿如昨天,历历在目。
记不起具体是哪一年了,但农历正月二十四这个日子,却是记得清清楚楚。那是米西村的年例日,那一年为庆祝年例,助兴年例,村里请了县电影院放映队前来放映《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在年例到来之前,米西村便在杨梅圩贴出海报:正月二十四值我村年例,特请县电影队放映神话惊险故事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届时请附近的父老乡亲前来观看!这对于当年文化生活极度匮乏的乡村,确是一个特大喜讯。我们谁也没有看过这部电影,只是听说“好看”。我们生产队里那个秀才会计看过《西游记》原著,在劳作中便绘声绘色讲起孙悟空取经路上遭遇白骨精,与白骨精斗智斗勇的故事,那情节真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惊心动魄。这更激起了我们观看的欲望。
正月二十四终于到了!那天下午,生产队提前一个小时收工。村民们高兴得像过节,早早吃过晚饭,穿上自己认为最漂亮的衣服,准备结伴出发。一些年轻女子还在自己的衣服上洒点花露水,走到哪里香到哪里。是日晚上,全村除老弱病残者外几乎全出动了。那时村里没有单车,更谈不上摩托车小汽车之类,大家全是步行。我们村离米西村约十五里路,其间要走又小又窄的田埂,还要过有水的洼地,最后要翻越一座又高又陡的大山。夜色中,有人打着手电筒照明,但多数人是举着“竹篙火”照明,一路上火光闪闪,人影绰绰,煞是好看。何谓“竹篙火”?现已是稀罕之物,但那时农家编织竹器常把下脚料“篾肚”捆绑成扎,再拿到村外的池塘里浸上十天半月,然后捞起来晒干备用,一点火就着,且不易吹熄,那是村民晚上走路照明的常用之物。
我们小孩高兴得蹦蹦跳跳,夹在大人中间,什么也不带,完全是“借光”走路,甚至摸黑走路。我们觉得,跌倒了也不怕,权当玩耍,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土,哈哈一笑,继续前行,一点不觉苦,一点不觉累,倒觉得快乐无比。
终于来到米西村,放映地点就在村广场。庆幸得很,电影还未开始,但已是人山人海,我们迟来,只能站在“人海”的边缘了。过了好一会,电影终于开始了。我们需踮起脚尖伸长脖子才勉强能看到,尽管如此,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那时村民不大懂普通话,放映员便根据电影中人物说话翻译成地方语,有时还插科打诨,逗得观众嘻哈大笑。
但也有烦人处,那就是“走片”。所谓“走片”,就是一部电影片子同时在二三个点放映,其间便要两三个人穿梭于各放映点传送拷贝。当我们正在看孙悟空与白骨精打得难分难解,白骨精又将变换花招之际,银幕突然一片空白,原来下一卷的拷贝还未到。我们只好眼巴巴地焦急地等待,足足等了七八分钟,“走片佬”才匆匆赶到,终于接上下一个镜头,观众高兴得拍起掌来。晚上十一时许,电影结束了。但观众好像还未过瘾,久久不愿离去。
次日早上,大家还沉浸在电影的兴趣中,劳作时忍不住又围绕着《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谈得兴致勃勃,眉飞色舞,尤其对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武艺高强佩服不已。
为看一场电影跋山涉水往返十数里的事情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家家户户有电视机,人人有手机,足不出户也能看到电影、电视了。社会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质文化的丰富多彩,令人惊叹,正是今非昔比,天壤之别!
新闻推荐
电影《开国大典》4K新版首映礼日前举行,影片导演李前宽、肖桂云夫妇以及导演霍建起、萧锋,演员陶玉玲、李法曾、郭法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