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为《南京家长已疯》的网文刷屏,作者“描述”南京正在推进的减负政策的效果,引发网友热议。为中小学生减负的相关政策现已逐渐在浙江、广东等多个省市落地,伴随这些政策一同落地的,还有家长质疑的声音。
讨论
完善评价标准
吃不胖靠自律:从高考上去研究如何能真正的做到公平教育,平衡并完善各地区教育资源及配置等一系列优化方案,从根源上让学生减负。
落筱雪Snow:减负不应该被简单的执行成“不看分数减少作业”,而应该是在看分数的同时探寻多元化发展。
分析
不能偷换概念
小确幸的日记:我们常说的“快乐教育”是想避免让孩子学得很“痛苦”,而不是想让孩子不“辛苦”,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偷换概念。
黄金瞳郭镐溪:没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就没有能力在课堂上传授学生知识!归根结底还是要培养有真才实学的教师。
质疑
减负减过“度”
叫我大人:我不需要这样的减负,如果孩子在学校学不到东西,最后还不是要送进课外班?
一枚刘不易:真的没必要“减”到连课外教辅甚至计算题都不让带学校去吧?这是变相制造学生、家长的焦虑感。
反驳
正确看待减负
颜庾恒:加负就是制造学霸?合理安排时间,把握老师讲课的重点,学渣和学霸并不是由作业量来决定的。
证据哥:直接把减负看成制造学渣,视其中的素质教育追求而不顾,这显然是偏激不合理的,甚至有将减负“妖魔化”之嫌。
■微点评
减负“减”根源
循着“减负等同制造学渣”这番论调,似乎题海战术才是对学生负责,不由让人想起早段时间网传的学生标语——“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
“一分甩掉千人”,如果用应试眼光来看减负,看素质教育,就不利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现实磨合。南京和浙江的减负规定和实践,还得循序渐进,要得到家长的配合和理解,社会也要对政策给予包容。
在“每分必争”的升学竞争中,家长很难不关注孩子的分数,如果减负政策不改变根源,不去丰富考试类型、完善评价标准,那么学生就不可能真正有时间去发展个性与特长,难以谈得上为自己正确的理想而奋斗。
真正的减负,要减的是低级重复、对学生没有作用的课业负担。如果只是笼统减负,只要孩子的竞争压力还在,家长的焦虑就还在。整理/张健青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报道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突破层层封锁开启外交的“破冰之旅”,又是怎样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与其他国家博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