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下手机,美食到家,外卖已成为城市工薪族觅食的重要途径。新快报记者 李小萌/摄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将于12月1日起施行。
Trustdata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中国外卖行业发展分析报告》预测,2019年中国外卖的交易金额有望突破6000亿元。而随着网络订餐行业的快速发展,外卖的食品安全不容忽视。
在日常生活中,外卖在配送过程中被偷吃,甚至发生过吐口水的咄咄怪事,这无疑刺痛了“外卖族”的神经。新快报一份针对经常叫外卖人士的问卷调查显示,有近半数的受访者关注外卖在配送过程是否被打开,其中有15.5%的受访者曾怀疑过外卖食物被打开过或吃过,但仅有1.55%的受访者确认曾遇过外卖食物被打开过或吃过的情况。
如何给外卖加一把“安全锁”,让网络订餐者吃得放心?
今年9月3日,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始向全省推广使用食安封签,印制了400万张食安封签,由主流网络订餐平台分别向其入网食品经营者派发,鼓励入网食品经营者在打包外卖食品时,广泛使用。
食安封签,全称是“食品安全封签”,通过贴纸式的封签,将外卖包装袋连接处的口封住。由于一旦撕开容易损毁,无法重复使用,可有效避免外卖在配送过程中被人为打开,消费者收到外卖时如果看到食安封签损坏可以拒收,并向外卖平台投诉索赔。
对此,有专家认为,食安封签有着双重好处,一方面是确保餐品在运送过程中不受二次污染,另一方面对外卖小哥也是一种保护。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包括上海、南京、厦门等国内多个城市也在推广食安封签。其中上海方面已明确,2020年将会把食安封签推广至全市执行。
如今,广东的食安封签行动推行近3个月,成效如何?是否达到理想中的效果?新快报记者通过实地采访商家、外卖骑手、消费者等不同群体,发现食安封签的存在感还较低,不少消费者“不知封签为何物,不知封签长啥样”;而商家方面,大部分外卖商家尚未应用食安封签。
记者调查还发现,食安封签的成本问题(包括印制成本、粘贴时间成本)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也是推广的一大难点。此外,安全责任如何划分也是规范的重点。
如何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进一步完善食安封签操作细则,这是目前值得探讨的问题。
■专题策划:新快报记者吴晓娴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何生廷吴晓娴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徐绍娜报道11月19日,陈立农X环球音乐“N.E.W.S”签约记者会在北京举行。从2018年1月初显锋芒走入大众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