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子
前段时间跟着娃去参加了京郊山里的亲子活动,住在建筑师修整的农家院里,早上起来和一群小学生一起在通往长城的山路上跑步,跑步回来就大家一起磨早餐喝的豆浆。
说起来这个院子的厨房,其实是我一直很向往的那种,巨大敞亮,还有烧柴火的灶。每天早上跑完步回来,远远就能看到炊烟袅袅升起。村子在半山腰,即使有各家各户的烟火气,空气质量也仍然很好。厨房里还有一只猫,虽然是公猫,名字却叫做“妞妞”,每天吃饭的时候都会出来溜达。
有这样的厨房,豆浆当然要用手磨,某种意义上也是手工豆了。不过大中华大黄豆湿磨的话,没有咖啡豆磨起来的声音那么清脆,倒是从磨盘下面一点一点渗出豆浆的过程,充满了禅意。给小学生们用的磨盘非常小,每次只能五六颗豆子,两队小朋友齐头并进,也要半个多钟头才能供应上一票人早餐的豆浆。磨盘也不能转太快,豆子会磨得不碎,只能匀速慢慢磨。这就是所谓的“好事多磨”吧,中华文化果然博大精深。
这些小朋友一个一个排队,轮到的时候,每个人也只能磨几下。居然大家都非常有耐心,就算没有耐心,也是因为着急要想推石磨,而不是因为磨得太慢。每次往里面加豆子的时候,如果有哪个小朋友加得多了,就一定会有其他小朋友拦住。如果有某个小朋友使出大力,也一定会有小朋友喝止,“要爱护石磨啊!”
我以前对石磨最深的印象,也就是周星驰电影里“辛苦娘子磨豆腐”,虽然是搞笑片,但还觉得有点苦情的感觉在其中。其实《大话西游》里石磨似乎都没有怎么出镜,不知道为什么,我总留下了这样的记忆。没想到这两副石磨能够得到如此温柔地对待,有那么多小朋友对它们充满了爱,突然觉得被感动了。
村里有一位老豆腐匠,小院帮厨的大妈们有几顿都找他买的豆腐,说也是石磨磨豆浆做的。对于吃惯了市售盒装豆腐的人来说,这个手工豆腐的味道简直不俗。还不是那种滞厚的北豆腐,是很丝滑的南豆腐,非常细致,煮的新鲜木耳菜,一秒回到南方的夏天。本来说溜达过去看做豆腐,好像还可以体验自己点豆腐。可惜那几天好像安排冲突,没去成。这边的山泉水水质相当好,不似北京城里的地下水,烧出来一堆水垢,能磨出好豆腐也很顺理成章。不知为什么,这边并没有变成北京周边的著名豆腐产地,大概也是因为石磨加工的方式产量不高吧。
其实长久以来,我都一直很想买一个小石磨回家用。经历这次亲身使用经验之后,心头这把复古的火熄灭了,被需要的时间打败了,有种过去的年代,我再也回不去了的感觉。
新闻推荐
时下,整个电影市场真正关注精神病患者以及社会工作者的电影十分稀少。像《颠佬》这样真实而引人深思的电影更是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