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腻陈道明、李建义、郭麒麟、张若昀、李沁……猫腻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上映以来,频上热搜。
两年前,阅文集团和腾讯影业宣布对阅文的13部IP进行影视开发时,猫腻一个人就占了3部——《庆余年》《将夜》《择天记》。《庆余年》上映以来,口碑超越了前面《将夜》《择天记》,是近年来网文改编剧中收视和口碑双赢的作品。
今年,42岁的作者猫腻,已经年过不惑了。
巴适的大学时代
电影训练了故事创作
20多年前,四川大学电力专业有个叫晓峰的学生,他被保送进了川大,但没毕业又被退学了。后来,他自称这几年大学过得太“惫懒”,以至于没能毕业。
时至今日,成都仍然以悠闲、巴适著称。当年从湖北宜昌县(今为宜昌市夷陵区)考来成都的晓峰,在巴适的火锅城市中,越来越惫懒。相对专业,他更喜欢看电影,一年看了400部电影,平均每天2到3部。“当时我们川大附近的录像厅质量非常高,海报都是自己画的。”猫腻说,“《阿甘正传》要上映之前,提前一个月就出海报打广告。”“我们那时候有个望川录像厅,《勇敢的心》连续放了三个月,这部电影我看了三遍。”尽管他不喜欢最后华莱士喊freedom的镜头。
以猫腻为笔名成名的晓峰,后来回忆这段大学看电影的岁月,他认为,对故事的阅读是学习写作的第一步。网文小说故事线复杂,而对故事的把握,自己从大学以来已经通过电影、书籍等不断学习。
从读者到作者
随着网络文学发展成长起来
离开了川大,对读书没啥兴趣的晓峰开始打短工,业余时间网上“冲浪”、读读小说。他的阅读兴趣是故事性强的金庸、大仲马——正如他后来的网文风格一样。
2000年,23岁的晓峰读了黄易的《大唐双龙传》,喜欢之余,觉得自己也可以试试。他开始尝试动笔,创作一些有趣的言情小文。
“写网络文学最早不是为了赚钱,就是读网文的过程中,自己想动笔。”直到6年之后,他才以《朱雀记》雏形与起点中文签约,开始他长达十几年的连载创作。
后来,猫腻回头审视1990到2010中国网络文学的崛起。他说,2000年前后中国的“类型文学”很少,市场需求强烈,台湾书商也来寻找大陆市场。如今网络文学有悬疑、武侠、仙侠、都市等等,“这是今天通俗小说的一个分类,而90年代大家没有那么多东西可看。”匮乏之下,网络文学诞生,“它填补了大家的业余生活。”
猫腻就是伴随着网文的发展成长起来的。
不喜欢范闲这个主角
“因为他和我最像”
猫腻谈自己笔下的人物,自己喜欢的有不少,但主角只有《间客》的许乐。《庆余年》里最喜欢陈萍萍——他对叶轻眉,是一个“以国士报之”的士大夫态度,这也是他隐忍和最后爆发的唯一动力。
但他并不怎么喜欢主人公范闲,“因为范闲和我最像”,猫腻说,范闲前期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男人,普通男人不会想着改变世界——不是雄才伟略的政治家。猫腻跟前期范闲一样,就想过好小日子,多挣点钱。他笔下的角色很多都充满烟火气,比如配角范思辙、王启年,比如前期的范闲。
有人认为,这与他的经历和性格有关,他笔下的范闲就是他自己的投射。
粉丝评价可以与金庸比肩
猫腻回应还差十万八千里
在一众网文中,猫腻的作品被称为“老白文”——跟当前流行的“打怪—掉宝—升级”不断复制的“小白文”不一样,猫腻的作品有故事、文笔好、有味道。喜欢他的网友这么评论道。
认为猫腻代表了网文高度的粉丝中,还包括北大教授邵燕君。邵燕君对猫腻评价较高,觉得在通俗小说的历史上,立意、故事、人物、文笔各方面,他都可以与金庸比肩。
猫腻在2006年《朱雀记》之后,依次又有《庆余年》《间客》《将夜》《择天记》《大道朝天》等问世。邵燕君觉得《庆余年》是最像金庸的,而《间客》开始有了自己的东西,开始超越金庸。
而猫腻回应不能接受这个评价,自己跟偶像金庸之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新闻推荐
■头号反派。■邦女郎。新快报讯记者聂青报道谍战动作大片《007:无暇赴死》发布首支正式预告!时隔5年,“007”丹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