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谷歌眼镜个人版最后更新发布,作为智能可穿戴行业早期的“黑科技”之一,该消息一出,引起了不少科技爱好者的关注,并表示可惜。据了解,这款可穿戴设备已从toC,转型为toB的智能设备。
然而,在国内市场,智能眼镜/头套式设备最近频繁地展示在广大用户面前,众多消费级终端厂商都陆续尝试进入这一领域。谷歌智能眼镜“改道”,而国产厂商积极“投身”其中——智能眼镜,究竟是冷还是热?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文静
大厂先行市场再“燃”
犹记得,大概在六年前谷歌眼镜现身之初,让科技界一片哗然,因为它的造型与科幻电影的智能眼镜如出一辙。也因为它的出现,令智能眼镜成为当时可穿戴设备的“风口”。然而,由于设备、内容的种种原因,在2015年,这家科技公司停止了谷歌眼镜的“探索者”项目。并且决定将这款智能设备转向toB,包括面向企业和公司。日前,个人版推出最后更新,意味着这项设备与个人消费级市场越走越远。
反观国内市场,今年国内厂商华为宣布推出Eyewear。不同于其他智能眼镜,它是厂商与全球时尚品牌GENTLEMONSTER的合作款。不过,这款终端的智能体验主要在于音频方面,镜片等视觉上仍是传统的眼镜。除了Eyewear,厂商在今年下半年更发布了VR眼镜,并预计在本月开售。另外,国内厂商OPPO在日前举行的未来科技大会上展示了首款AR眼镜,透露将于明年第一季度发布商用版本。
个人还是企业尚待选择
目前,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耳机等可穿戴设备,主要作为智能手机连接性的延伸,现在已逐渐被个人消费者所接受,而且据行业数据,这三类的产品已成为当前智能可穿戴的主流,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那么,智能眼镜在哪个市场更主流?目前,业界尚未有一致共识。
全媒体记者留意到,目前在智能眼镜领域,ToB端与ToC都有不同厂商在选择。大家所熟悉的微软MR眼镜HoloLens,其主要目标是瞄准,包括游戏、设计、医疗、工业等行业的团队和公司。另一方面,鉴于它的价格高达万元,所以对于个人消费者而言并不“友好”。
然而,相比这些科技大厂商,国内厂商似乎更偏向选择ToC的方向。今年国内的一些大型科技展会上,面向个人用户的智能眼镜层出不穷,有的是创新团队打造的,有的则是终端厂商推出。上述的Eyewear以及华为VRGlass定位则是相当清晰,价格在2000~3000元之间,为了吸引个人用户,在内容方面,厂商更是配备一系列的游戏、视频和应用。
新闻推荐
本报综合消息近日,由周申、刘露编剧兼导演,任素汐、吴昱翰、刘迅、汤敏主演,常远、梁翘柏特别出演的爱情喜剧电影《半个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