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佩戴冕旒冠。资料图
一名大学女生穿着汉服上街,却被人误解为是和服。在网店搜索关键词“旗袍”,能看到不少所谓的“超短旗袍”,而中国旗袍向来以含蓄的方式展示女性之美,“超短”就毁掉了核心精神。
对于这样的新闻,西南交通大学学者李任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曾是"衣冠上国",《春秋左传正义》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现在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精妙的传统服装文化,被扭曲变形,甚至彻底淹没吗?”
中国的服装往往有着特定的文化内涵,比如按照古人的观念,上衣对应天,下裳对应地。
既然上衣对应天,那就与天同色,所以取玄色;下裳对应地,就与地同色,所以取黄色。地是黄色的很好理解,那天为什么是玄色呢?原来,古人认为,如果出了太阳或月亮,天就不再是本色,所以在月亮落下太阳未出的凌晨,仰望天空,那种深邃的黑里略微透出一点红的颜色,就是玄色。
“所以,"天地玄黄"作为古代的世界观,古人就把世界观穿在了身上。”李任飞说。
孔子说过一句话,“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句话除了把管仲定位成中华文明的守护神,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服装的重视。冠冕、领袖、裙带、纨绔……日常生活中用到的很多词汇,究其来源,也都与服装有关;甚至现代管理学的不少词,也都与纺织有关,比如经营、组织、机制、纪律、绩效。 李任飞说,古代中国“对服装非常重视,所以常拿服装来说事儿。”
比如领袖,领与头脑相连,袖与手臂相接,一个既有头脑又有手腕的人,当然非常厉害。但早期的领袖只代指杰出者,而非领头人,因为古代服装在领袖之上还有冠冕或头巾。所以,领袖一词从杰出者升级并逐渐专指领头人,要等到人们头上普遍没有头饰的时候——大约是清代。
再比如,古代官员系在腰间的布带,两头下垂的部分称为“绅”,后来把整条布带称为“绅带”,所以,系着绅带的人就称“绅士”了。李任飞说:“别小看这条带子,那可是有素质要求的——"示谨敬、自约整"(《白虎通义》),也就是要做人谨慎、对人恭敬,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这就是古代绅士风度的典型特征。”
李任飞曾在一部古装剧中看到,皇帝头上的冕被设计成两头上翘,冕旒高高挂在前额上方,“但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这样的款式”。
李任飞说,首先,古代冕板前低后高,其寓意是谦恭勤勉;其次,冕旒一定要把眼睛遮住,叫蔽明——不要强求把所有的事情都看得一清二楚,水至清则无鱼;而且,冕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让皇帝保持坐姿端正,一旦摇头晃脑,冕旒就会哗哗作响,有失威仪,“但是在古装剧里,皇帝的头甩来甩去,看起来很有动感、很帅,但历史也被甩变了形。”综 合
新闻推荐
《铁血丹心》《满江红》《归去来》《绝情谷》……一首首激昂的旋律被奏响,激荡起市民心中的金庸武侠情怀。12月13日晚,21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