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燕,1927年生于北京,美籍华裔女演员,曾任记者、翻译。1960年主演好莱坞电影《山路》成名,后凭《倾国倾城》等影片三度获得台湾金马奖。1994年成为奥斯卡首位华人终身评委,2015年获得华鼎奖终身成就奖。2019年9月,因再度出演舞台剧《德龄与慈禧》受关注。
《德龄与慈禧》是去年话剧圈最热门的作品之一。这里最大的腕儿只有一个——“慈禧”卢燕。
1998年,《德龄与慈禧》香港首演,盛况空前,不仅拿下香港戏剧协会的大半奖项,还入选香港中学生教材。
21年后,卢燕再度登台演慈禧,依然震慑全场。92岁了,卢燕仍参演长达8小时的话剧《如梦之梦》,仍穿着厚重的戏服演慈禧,还能跟着美国记者协会到处跑、到处采访。
她的手里,轻捻着美人图团扇,鹤发童颜,不动声色地坐在那里,就是一段彪悍而优雅的传奇。
少女时代的繁华与战乱
上世纪70年代,卢燕在《倾国倾城》和《瀛台泣血》中两度扮演慈禧,并开始了解这位权倾朝野的“女野心家”。在卢燕看来,慈禧的命运,一部分被裹挟,一部分被误解,她有手腕,亦有无奈。卢燕常从女性角度研究慈禧,对其饮食、书画、收藏甚至化妆技术了解颇深。1986年,她在贝纳尔多·贝托鲁奇的电影《末代皇帝》中演慈禧,就对她的形象颇为不满。“那个慈禧,面容灰白可怖,房间暗沉没有装饰,根本不是真实的历史。”贝托鲁奇只能解释,如此设置是为了展现溥仪的恐惧。
相比而言,卢燕显然更喜欢《德龄与慈禧》里的角色。留学归来的德龄成为宫廷女官,她的明朗开放瞬间感染了慈禧与光绪,也招来李莲英和隆裕的陷害。深宫中,德龄见到了“母子”之争、改革之难、人事之腐朽,也看到了每一个人物的悲剧和无奈。这种复杂性和多面性,正是卢燕一直渴求诠释的东西。
“您觉得自己与慈禧相似的地方有哪些?”记者问。“我也喜欢京剧,我也喜欢穿着,我们都很爱美。”卢燕答。
提到京剧和打扮,卢燕一下就把话题转到了七八十年前。那是大上海繁华又动荡的时代,卢燕住在法租界辣斐德路(现复兴中路)的弄堂里。父亲卢家騋(音同来)出身广东望族,母亲李桂芬是须生名角,还有一位名声显赫的义父梅兰芳,少女时代的卢燕,实打实的名门淑媛。
1938年,卢家騋去世,卢燕与母亲被梅兰芳夫妇接到马思南路(现思南路)的梅公馆,一住就是9年。马思南路两旁种的是最好的法国梧桐,一到秋天便是漫天落叶,遍地鎏金。“那个时候我住校,每个周末回去总是好多客人,宾朋满座。”卢燕回忆,“后来日本人要梅先生出来(演出),梅先生就蓄须明志。有的时候他忍不住想唱,就在晚上把窗户关好,把帘子拉起来,我妈妈给他拉胡琴,让他吊吊嗓。”
十几岁的卢燕相信学医救国,立志考圣约翰大学医学系,结果被分到了文学系,加上圣约翰没有女生宿舍,她最终选择转校至上海交通大学管理系,攻读财务学。
上课之余,卢燕还做着兼职,翻译电影。当时,几大电影院上映的片子都是“珍珠港事变”前留在上海的英文片,没有中文字幕,需要有人“同声传译”——观众一边看电影,翻译员一边在播音室翻译播送。卢燕英语好,就经常晚上9点去大光明电影院挣外快。“我翻译时尽可能融入角色中,有感情地说话,男的模仿男的说话,女的模仿女的说话,生气是生气,甜蜜是甜蜜,好比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慢慢地,卢燕成了大光明有名的同声翻译,许多观众买票时点名要看“卢小姐”翻译的那场。卢燕笑说,自己的演艺生涯,就是从上海交大开始的。
兼职做了两年多,1947年,卢燕跟随母亲到夏威夷檀香山投奔亲戚。
从记者到演员
在檀香山,卢燕做过会计,学过表演,成了新娘和母亲,但最特别的,还是当记者。
1947年,卢燕在夏威夷大学攻读商科,同时兼修戏剧与演讲。离她学校不远的地方,有一家华人报馆,叫《中国时报》(China Times),总编名叫郑任先。卢燕成了报馆的一名兼职记者,甚至一度是报馆唯一的记者。“财经、时政、文化,什么选题都写,反正得把4页报纸写满。”后来,杜鲁门、艾森豪威尔落脚檀香山,卢燕也都进行过简短采访。
从夏威夷大学毕业后,卢燕进入夏威夷皇后医院,一路做到预算主管,采访和写作也从未停息。1956年,卢燕随丈夫黄锡琳移居洛杉矶,有了新的打算:财务做过了,记者做过了,是不是该尝试一下演员?从小,她就喜欢电影和京剧,但母亲并不支持。“她觉得我做人太老实,天分又不高,艺术这个行业,要是不能做到最好,就千万别做。”长辈们希望卢燕做个银行家,但这一回,她决定听自己的。因此,初到洛杉矶,她就报考了巴萨蒂纳戏剧学院,成为学院有史以来第一个亚裔学生。
年近三十,有3个孩子,还是中国人,这些标签都成了卢燕闯荡好莱坞的绊脚石。她一度自我怀疑,直到丈夫对她说:“如果你觉得自己有这方面的才干,就尝试一下,否则这一生都会有遗憾。”
半个多世纪过去,卢燕回想这句话依然心怀感激。在她眼中,丈夫的理解和鼓励,是自己事业的坚实后盾,也是人生转折的关键所在。
好莱坞往事
卢燕性格里有种争强好胜的基因,这也是她在好莱坞最坚硬的盔甲。试镜时导演说她不够丰满演不了酒吧女郎,她立马跑回家重新装扮;演戏时被嫌弃口音,她彻夜练习,直到口干舌燥;那个时候,剧组里流传这么一句话,“卢燕准时到,卢燕台词好,卢燕一条过,卢燕能省制作费”。很快,只要有东方女人的角色,卢燕就成了首选。1960年,卢燕被选中担任电影《山路》的女主角,成为第一位在好莱坞讲英文台词的华人女演员。
《山路》中,卢燕饰演一名中国士兵遗孀,与男主角、当时的好莱坞巨星詹姆斯·史都华有大量对手戏。电影公映前,卢燕发现自己的名字比史都华小了近一半,认为这是对中国人的歧视。“我说我不要别的,片酬什么都无所谓,但是名字得跟男主角一样大,因为这是歧视,我不能接受。”剧组回复卢燕,这是史都华合同里的要求,任何人都不能跟他齐名。
“一开始我以为他们是在搪塞我,后来看到史都华跟格蕾丝·凯莉的《后窗》,凯莉的名字也缩小了,我才知道他们说的是真的。”
事实上,卢燕的“歧视论”并非空穴来风。在1965年李小龙签约福克斯之前,好莱坞的华人演员一直处在食物链底端,跑个龙套已是莫大荣耀。业界流传的剧本里,中国人的角色不是奸诈小人就是逃兵弱民,或是寡妇妓女。名声显赫如黄柳霜,也难以逃脱裸露、片酬低、角色差的窘境。黄柳霜是首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名的华人演员,曾用尽全力竞争赛珍珠名作《大地》改编的同名电影,希望扮演片中勤劳的中国农民阿兰,最后还是败给了路易丝·赖纳——好莱坞宁可让白人演中国人,也不愿让中国人当主角。
“所以后来,我只要碰到带有偏见的剧本,或者遇到了歧视,都要去争。也许徒劳无功,但是一定要争这一口气,绝对不能给中国人丢脸。”
《山路》让卢燕一举成名,之后,她与马龙·白兰度合作《独眼龙》,参演《女性猎捕者》《死马上的骑士》等大片,以一张东方面孔在好莱坞站稳脚跟。上世纪80年代起,卢燕又开始用纪录片的形式为华人发声。1983年,她为纪录短片《缝纫的女人》配音,把中国移民的坚忍不拔展现给美国社会;1984年,她又带领一支摄影队多次深入西藏,拍摄纪录片《失落的王国》,记录下解放后藏民的生活变迁,得到邓颖超和廖承志的支持;2006年,卢燕再度来到西藏,从青藏铁路的起点出发,完成了一次跨越22年的影像拍摄……
全能女演员
搜遍中国影坛,大概很难再找出像卢燕这般全能的人物了。
当演员,她是影后。上世纪70年代,在邵逸夫的邀请下,卢燕回到华人电影圈,主演《董夫人》《十四女英豪》《倾城倾国》等电影,每演一部就拿一座金马奖;到了80年代,她已经是奥斯卡、金球奖、艾美奖的评审,华人世界唯此一位;90年代,一部《喜福会》让她再次成为焦点……年过九十,卢燕依然站在舞台上,出现在银幕中。《如梦之梦》剧组里,胡歌、许晴都视她为偶像。在前年横扫北美的《摘金奇缘》中,卢燕又一次奉献了影后级的表演。
当记者,卢燕又是中美文化交流的桥梁。80年代中后期,《环球银幕》杂志创刊,卢燕主动请缨北美记者的工作,自费把照片、文字和光盘寄到中国编缉部,帮杂志采访好莱坞导演、演员。国人熟知的《音乐之声》《米老鼠和唐老鸭》的引进,都有着卢燕的推荐和助力。
卢燕还是个剧作翻译。上世纪80年代,她翻译了两部美国名剧——《洋麻将》和《普莱飒大饭店》。前者给了北京人艺,1985年由于是之、朱琳主演,成为中国人心中的舞台经典;后者给了上海人艺,1992年首演时连演80场,场场爆满。
当然,卢燕最让人感兴趣的身份,还是奥斯卡的终身评委。她对记者解释,所谓终身评委,只是因为她早年加入了好莱坞记者协会,而协会记者会有10年投票权,做满30年就拥有终身投票权。
最近,卢燕又有了新工作,她已经完成了《德龄与慈禧》的大部分翻译工作,准备把这部剧搬上百老汇的舞台。“我觉得外国人会欣赏这部剧,他们会通过慈禧这个类似于"女皇"的角色,了解到不一样的中国历史,了解那个时代中国人求新、求变的过程。”她轻轻转动着团扇,用一种充满期待的、出征前的口吻讲述着“新目标”,仿佛一切才刚刚开始。(据《环球人物》余驰疆/文)
新闻推荐
公布名单,还把获奖者的家宅住址和办公地址等信息“一并附上”? 英国政府嘉奖上千名流 却变成大型泄密现场
头条据新华社电英国政府在网上不慎泄露1000多名政要和名流的住址,包括乐坛巨星埃尔顿·约翰和奥斯卡奖影片导演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