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须虫
明星高以翔心源性猝死、东单路口因为两位医护人员联手用AED(体外除颤仪)救下一位心脏病的老人而赢得了“全宇宙最安全路口”的称号……这一正一反两个热点事件让全社会的目光都聚焦到“院前急救”。这次两会,这个话题也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议。(1月13日《北京青年报》)
“院前急救”是令人热议的话题,但普及“院前急救”则是推动急救“藏能于民”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普及急救设备,特别是AED在公共空间的布点,形成网络,基本满足急救“黄金4分钟”的需要;二是提高急救技能民众掌握率,即正确熟练操作AED以及具备心肺复苏技术,能够在民众需要急救时提供及时的帮助。
急救“藏能于民”既是一个渐进建设的过程,更是持续投入的过程,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撑。委员提供了一组数字:美国在不到10年时间安装超过100万台AED,超过317台/10万人,日本在不到10年时间安装超过40万台AED,达到235台/10万人。以我国城市的规模,确保AED在公共场所满足急救需求的布点,所需的规模相当庞大,意味着不菲的投入。
同样的,普及急救技能离不开体系化的宣传教育和培训,逐步形成专业急救人员、医疗卫生从业人员、公共场所从业队伍兼职急救人员、急救公益志愿者、普通市民等多个层级的人群体系,扩大在公共生活中随机存在的几率,满足急救应急的需要。这样教育培训基本是全行业与全民的覆盖,需要耗费不小的精力和庞大的成本。
普及“院前急救”也要遵循共建共享原则,把全社会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有序地参与到体系的建设之中,而不是止于公益倡议。首先是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调动资源的投放,让急救设备成为公共场所的“标配”。同时,制定公共场所配备急救设备设施标准,完善扶持补贴等政策,促进应配尽配和科学合理配备。其次是引导社会的广泛参与,联动开展急救技能的培训教育、参与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依托专业医卫组织、公益组织,开展急救技能师资培训,扩大急救技能培训的骨干师资队伍;依托高校、行业、社区组织急救常识技能教育,扩大急救教育的覆盖面;依托互联网,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扩大急救常识、技能的社会传播,让急救渗透到公民生活的每个角落,方便学习和掌握。鼓励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参与公共场所急救,参与急救设施设备的管理与维护。
新闻推荐
晒明星乘机记录 国航空乘被停飞邓伦、倪妮、张杰等信息泄露,国航官博发布声明致歉
邓伦、倪妮、张杰等信息泄露,国航官博发布声明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