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夕阳:大明文宗杨升庵》作者:聂作平
廖立新
防疫新生活,《青山夕阳》伴。
2020年的春节,“宅”是最好的防疫,“读书”是最好的“宅”,而《青山夕阳:大明文宗杨升庵》则是最好“读”的书,因为书中藏着太多的秘密。
全书共37万字,以“说”成篇,通过甲篇“他们说”、乙篇“杨慎曰”、附篇“作平记”,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叙说了大明文宗杨慎(字升庵)命途多舛、波澜壮阔的一生,展示了大明王朝色彩斑斓的风俗画卷。读之令人手不释卷,而又时时掩卷长叹、深思。
或许,我们大多数读者小时候都想当然把《三国演义》里引用的《临江仙》,当成是罗贯中的作品,对其真正的作者、明朝官员、作家杨慎却不甚了解。“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曲《临江仙》,荡气回肠,令人心生万千感慨。“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朝代兴亡盛衰,循环往复,但青山依旧,夕阳轮回。而在我看来,杨慎作为大明文宗,其超绝的才情、高标的风骨,又何尝不是亘古不变的青山夕阳。这大概就是书名叫《青山夕阳》的原因吧。
廷杖无疑是小说最为核心的事件,也是全书结构上的关键之处,绾结着众多的矛盾与线索,牵扯出大大小小各色人等,串连起北京、新都、永昌卫等不同的背景地域。廷杖不是一起单一、孤立的司法事件,廷杖的背后,是杨氏父子与嘉靖帝势同水火的矛盾冲突,是政治精英分子和特殊利益集团的权力角逐,是循礼守制依法施政和率性而为追求绝对君权之间的剧烈对撞。而杨慎为什么杖而不死,栗木杖背后的行刑人,行刑人背后的监刑人,监刑人背后一层层更高级别的官僚、太监,甚至直通天听……这其中的关系更值得玩味。简单的廷杖背后,有着复杂的利害算计,也有着人生的因缘巧合。死或者不死,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黄峨说”展现的是杨升庵的情感生活与情感世界。黄峨与杨升庵的爱情,是从为遂宁那座高耸于涪江边的雕梁画栋的三层楼台命名而开始的,不约而同写下的“储烟楼”三个字把两颗心牢牢地拴在了一起,也把两个人的命运牢牢地拴在了一起。四十年的相知相契、不离不弃,关山千里的相伴相随、牵挂忧虑,让这份世人称羡的爱情变得益发醇香甜美,就像他们自创的荷秆酒一样。对于黄峨而言,并非没有委屈和怨艾,而是爱转化成了亲情与责任,于是人生最后孤独的10年便搬到了碉楼之上,一边回忆一边整理数百万字的遗稿,让罪囚数百万字的遗著能够刊行传世。
“敬修说”展现的则是市民生活的基本风貌。经由杨敬修之口,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藩王的强占强拆,知道了大饥荒年代的流民作乱。如果不是遇上杨慎的父亲杨廷和,这个没有名字也不知道生父是谁的妓女的儿子,早已经变成了刀下之鬼。是杨家收留了他,可以说,他的一切都是杨家给的,他愿以他的整个生命守护杨家,守护杨府的一草一木。
可以说,书中藏着太多太多这样的秘密。《青山夕阳》就是这样一部藏得住秘密、经得起琢磨、让人读得有滋有味的好书。作者似乎是个玩藏宝游戏的高手,把如许之多的秘密分散掩藏在不同篇章、不同人物的讲述之中。他故意一再克制着,把“包袱”藏着掖着,不轻易抖出来,诱使着读者一步一步往下读。而于读者而言,读《青山夕阳》就像玩积木,非得把各种不同的部件拼接起来,才能获得清晰的原貌,窥破背后的天机。
手把作平兄的《青山夕阳》,评点热播剧《大明风华》,该是防疫“宅”生活中最有文艺范儿的一种吧!
新闻推荐
导读:行业按下暂停键,有了更多空间打磨作品,此外,淘汰部分小公司有利于行业整体工业化。整个影视行业都充斥着焦虑。“这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