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一动不动,初二按兵不动……疫情当前,宅家不乱跑是很多普通人能做的最大贡献。不过,宅久了难免憋闷,在这段不同寻常的日子里,一些老人努力探索宅的“正确打开方式”,他们利用这段“宅时光”,更深切体会到了“家”的含义;他们运用智慧和创意,当起了名副其实的“贡献宅”。
A才艺宅
画“金鼠”漫画宣传疫情防控
在山东济南76岁的漫画达人吴国梁笔下,“金鼠一家”成为疫情防控的“宣传员”,“我通过孩子的口气,孩子的思路,孩子的角度,把疫情防控的知识画出来,让大家看得懂,记得住”。
本来,鼠年春节,吴国梁准备画一组《金银鼠闹春》,营造温暖的春节氛围。“当下,疫情防控任务重,我就想着,将金鼠银鼠闹春的主题变成战疫。”吴国梁说。于是,漫画从年俗内容转为戴口罩、少走访、隔离检查等防疫宣传内容,因为疫情仍在变化,他打算把这个主题继续画下去,“希望可以早日画到战疫成功的最后一幅”。
B手工宅
用多余菜根种出小菜园
因为宅着无聊,四川成都银杏街道67岁的肖秭园把“菜园”搬回了家。一般人做饭,都把芹菜根、香菜根、白菜根等当做垃圾扔掉,但肖秭园不一样,她用这些菜根种出了一个小菜园,“虽然不知道到时能不能收获蔬菜,但至少有观赏性,现在也算是个"小花园"了”。
比如种芹菜,肖秭园会把芹菜根部切下来,长度大概5厘米。把切下的芹菜头放在一个小碗里,加一点点水,让芹菜头的底部浅浅地浸到水。每天2次往芹菜头上喷水,大概1周时间,芹菜芯部的叶片会从嫩黄变得碧绿。这时,肖秭园就会把芹菜头移栽到花盆里去,“看到芹菜不断地长个,就能感觉到生命的美好”。
C技术宅
发明防病毒口罩申报专利
黑龙江哈尔滨市的李援和丛书明联合研发了一款防病毒口罩,不仅能过滤空气,还配有语音扩音装置。目前,两人还兴冲冲地申报了国家专利。
两位老人退休已9年,退休前他们分别在哈尔滨轴承厂及中铁二十二局哈建公司工作。2019年初开始,他们针对防雾霾、火灾逃生、粉尘作业人员防病等问题,研制了一种便携式防护口罩。疫情发生后,他们又结合病毒的防治理论,对口罩进行了改进。李援介绍说,口罩采用12伏锂电池供电,电池及内部空气过滤元件都外置在一个11厘米见方的透明盒子里,盒子再通过一根细管与特制的硅胶口罩或普通的N95口罩相连。其工作原理是,戴上口罩后,外界空气吸纳进小盒子粗滤,再经水或淡盐水水洗,及水中海绵体精滤后,再经无纺布、活性炭、熔喷布等多次过滤,然后将清新、无菌、湿润的空气送入口罩内。
口罩不仅防雾霾、粉尘、烟雾、甲醛等有害气体,还配备了语音扩音器,这就避免了因为口罩密闭性强而带来的语音交流困难,并可以防范医生与患者交流时的空气和飞沫传染。
D健身宅
在客厅跑“马拉松”
不能出门锻炼,湖南长沙66岁的李战哲选择在家跑“马拉松”。李战哲是一位跑步爱好者,也是国内第六位完成世界马拉松六大满贯的六星跑者。
虽然地点换了,但他给自己定下的任务没变,每天依旧坚持跑10多公里的路程,“保持好健身习惯,体质才能好”。
早上8点,李战哲开始了一天的晨跑。怕跑步声影响到楼下邻居,他便换上一双轻便的跑鞋。每天早上,李战哲要跑1个多小时,一个来回只有10米,跑12公里得跑1200个来回。在家来回转圈容易受伤,李战哲会在跑步前先舒展身体、活动筋骨。
E亲情宅
跟小重孙学唐诗
没有才艺特长,平时就爱读书看报,家住江苏常州79岁的杨英桔在憋闷了十来天后,终于找到了新乐子。
因为延迟开学,家里4岁的小重孙涛涛开始跟着电视节目练习背唐诗。杨英桔年轻时爱写诗,在小重孙的启发下,她也跟着背起了唐诗宋词。小重孙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杨英桔就在一旁“比赛”:“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没想到,就十来天的工夫,杨英桔便将《唐诗三百首》给重新温习了一遍。晚上,趁着家人都在,杨英桔就“主持”起了“诗词大赛”:“黄四娘家花满蹊,下一句是什么?谁接上来奖励50元。”就这样,大家争先恐后,老伴在一旁打趣:“欢迎来到中国诗词大会第十季……”小重孙在一旁不开心:“你们大人的诗词,我都不会!”杨英桔赶紧出题:“锄禾日当午,下一句是什么。”小重孙赶紧作答,拿到红包奖励后抱着杨英桔亲了几口。
杨英桔说,有了“诗词大赛”后,宅生活变得有乐趣,“一家人有说有笑,感情也更好了”。据快乐老人报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梁燕芬报道文化综艺节目《了不起的长城》日前在北京卫视播出,在甘肃敦煌完成终极答题考验、结束汉长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