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尔吉一湄
金庸、古龙之大名世人皆知,早已不是秘密。2018年10月30日下午,金庸先生逝世,次日的报刊,头版、封面差不多有一半被先生的肖像占据。这便是先生一生江湖地位的真实写照。
两个人的江湖,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时候,武侠小说尚未“登堂入室”,只落得混迹于地摊、录像厅的尴尬,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其江湖地位,像我这个年纪的不少男生都是金庸迷、古龙迷,偷偷看,没日没夜地看,看书、看剧,影响了学业,被父母揍,被老师批评。
但平常人看,看的是热闹。王怜花看,看出了门道。《江湖外史》便是王怜花看出的“罪证”。王怜花是蔡恒平的笔名,198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那个时候,正是武侠小说无限风光在地摊的时候,所以他说:“1984年的冬天是我的江湖生涯的起点。”他看到的第一部武侠小说正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是一本破烂不堪、繁体竖排的书。后来他在同学的桌上看到古龙的《多情剑客无情剑》,其中一句“剑无情,人却多情”让他“噗嗤”一笑,他自己说那是“轻蔑的笑声”。但后来,他为自己的“浅薄”而脸红,因为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古金。金庸和古龙的书,给他带来阅读的快乐,带来愉悦和慰藉,他由此知道“在汉语支离破碎苦难深重的20世纪,上苍还是同时赐予我们金庸和古龙所创造的汉语奇迹。”
《江湖外史》是一部“曾经靠这本书支撑人生的低潮”的书。谁的人生?王怜花的。谁的低潮?王怜花的。我对王怜花的人生不感兴趣,他的低潮与高潮与芸芸众生没什么区别。但是能把古金之书读透读烂,读出江湖之外的江湖味道,是一种能耐。比如对于金庸的《侠客行》中的一个人物“贝海石”,他读出“他们不大理会是非善恶,为人做事自有一套。如果有得选,你最好选择做他们的朋友,至少,不要选择做他们的对手。”比如《倚天屠龙记》中的“谢逊”,“一个人放下屠刀,能不能立地成佛呢?”现实生活中,王怜花没有见过,但是书中的谢逊就是,谢逊走过的路是“从快意恩仇到慈悲为怀,从血海深仇到四大皆空”,委实不易。
品读金庸、古龙,沉醉于其所虚拟的江湖中的打打杀杀,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的确难免。如果能透过金庸、古龙的虚拟江湖,每个人对所处的现实江湖和人际社会有理性的思量,则上了一个境界。如果能从金庸、古龙的虚拟江湖中探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则又上了一个境界。
有人说,《江湖外史》是一部探讨生活道路问题的书,作者融合自己的人生体悟,来探讨人生选择。我以为,作者最“大彻大悟”的解读是,金庸的江湖是不用花钱的,古龙的江湖却要花钱。其实,人生最难得之事,便是搞清楚钱怎么挣,怎么花;哪里该花钱,哪里不该花钱。
新闻推荐
《法证先锋4》首播打破TVB剧集八年来的收视纪录,该系列的幕后功臣是她 冲锋40年, 梅小青被老公“勒令”退休
《法证先锋4》一改TVB剧集近年的颓势演员阵容大换血全新“铁三角”梅小青是个“工作狂”刘家豪梅小青一直并肩作战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