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一日》海报“许多年后,当我面对余生的最后一日,我一定会想起创作《余生一日》的那个遥远的一天。”2月9日晚,导演秦晓宇效仿《百年孤独》的开篇,记录下杀青感受。
今年4月,纪录片《余生一日》有望在优酷上线播出。5000人参与,几十个微信群沟通合作,扫描疫情影响下的人间百态,这一“全民纪录计划”是与时间赛跑的大胆创意。创意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上海“一网通办”备案审批政策,也见证着特殊时期影视企业的转型思考。
是主角也是摄影师
“我们希望在自己擅长的纪录片领域为抗疫做点什么。”制片人蔡庆增道出创作初衷。在闭门不出的日子里,想要拍摄一部全景式纪录片几乎是天方夜谭,但他们想到,也许可以邀请被疫情影响生活的每一个个体,合力完成这部纪录片。
这是一部由百姓讲述故事的影视作品。制作团队发出邀约,邀请大众在2020年2月9日这一天,拍摄他们与家人、恋人、同事的生活片段,最后有5000多人报名参与,团队建立起微信协作群,邀请他们和导演沟通想法。“在这部电影中,每个人都是主角,也是摄影师,以宽广而入微的拍摄,实现扫描中国的全景式纪录。”蔡庆增说。
这些纪录片段按时间顺序编辑素材。素材中,一对父子在2月9日当天合作创作一首歌曲,儿子边弹钢琴边演唱,父亲帮他拍视频,歌名就叫《余生一日》。“别把每次眼泪流成悲伤/别把每次期待熬成绝望/只有自己能发光/世界才会被照亮……”这几句歌词,似乎道出片名“余生一日”所包含的三个层次含义:它是“我们”人生中普通的一天,是疫情中的一天,也是渴望重生的一天。
一次全民创作的探索
危中寻机,《余生一日》的全民创作方式是一次有益探索。蔡庆增认为,随着5G时代到来以及硬件技术不断升级,每个人的手机都可以成为拍摄设备;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调动更多人参与创作,可能成为未来重要的影视创作方向之一。不过,他坦言,这种全民纪录方式大大增加了创作难度。“因为素材极其碎片化,要按照什么样的方式和结构把素材组织在一起,成为一部逻辑清晰且有可看性的电影,非常具有挑战性。”
最近,已有一些记录疫情故事的纪录片上线,比如上海电视台人文频道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城市的温度》记录了特殊时刻的上海;纪实短片《凌晨四点的武汉》把镜头对准武汉,制作中使用了快手用户手机拍摄的上传内容。秦晓宇认为,《余生一日》的特殊性在于,大家不仅在记录,也在创作2月9日那天的拍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种记录聚焦在一个私人空间里,人们更容易真情流露。
据透露,目前,《余生一日》的素材整理和场记工作已全部完成,正在和创作团队进行电影粗剪,“时间非常紧张,但我们希望影片能在4月初和大家见面。”(兰深)
新闻推荐
首映礼上,刘亦菲以一袭长裙亮相红毯,李连杰携两女儿出席。信息时报讯(记者马泽望)《花木兰》3月27日将在北美上映,包括中...